中國民眾“三中全會”期待:住有所居、公平正義
www.fjnet.cn?2013-11-08 07:22? 闞楓?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中新網北京11月8日電(記者闞楓)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臨近,國內外媒體對這次會議再啟中國改革新程充滿期待。與媒體中宏大的“改革課題”和“政治術語”不同,中國老百姓的“改革心愿”單純得多,也直接得多。而這些來自街頭巷尾的訴求,正是中國改革的最終落腳點。 改革新程的民生期待:住有所居、老有所養 張辰是北京一家房產公司的銷售人員。最近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客戶向他咨詢同一個問題:“三中全會后樓市會怎樣?” 賣了4年房子,天天給別人分析樓市的張辰至今仍過著群租生活。他也希望,在可以看到的未來,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小時候有很多夢想,長大后就只有‘買房夢’。”張辰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自己最關注的國家大事就是房價。 張辰的境況是無數中國年輕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蝸居”“蟻族”“膠囊公寓”,關于房子的新詞不斷涌現,背后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對高房價的無奈。對于有著深厚家庭觀念的中國人而言,當前,住房問題可謂民生之首。 和張辰所代表的年輕一代不同,年近60歲的李建偉之所以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因為最近報紙上關于“延遲退休”和“養老金”的討論。“即將退休,干了大半輩子,我當然最關心養老話題。” 在安徽合肥一家老國企工作40年的李建偉說。 目前,中國的老年人口已超兩億,像李建偉所關注的這些養老話題,每每出現都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社會廣泛討論。 在中國,“民生”一詞連系著十幾億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經歷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逐漸脫貧致富的中國人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他們對改革的新期待也更為具象:“房子何時買得起”、“空氣何時變清新”、“看病何時不再難”、“食品安全何時不擔憂”…… 這些民生問題,輿情熱度之高,折射出的是民眾對于切身福祉的焦慮,也凸顯了改革新階段中迫切的民生訴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去年11月,習近平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的首次公開講話中曾這樣莊重承諾。面對民眾期待,如何讓每個中國人看到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期冀社會公平正義:“使明規則戰勝潛規則” 改革,就是利益格局的再調整。30多年過去,繼續推進改革向深水區挺進,就必然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然而,“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改革需要決策者的勇氣,更需要全社會的協同。 對于“觸動利益”之難,在北京工作生活10多年的趙青(化名)有著切身體會。去年年底,她作為“非京籍家長”的一員,參與了那場北京人與外地人關于高考的“網絡論戰”。那場爭論中,同樣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因為一紙戶口而站在對立的位置。 去年12月,“千呼萬喚”后,北京出臺了異地高考的過渡方案。趙青和那些非京籍家長們,依舊沒有盼來“讓孩子在北京考大學”的時間表。 “限購房、限購車、限高考,不管你在這里工作多辛苦,納稅多少,沒有戶口,你都是外地人。”面對中新網記者的采訪,趙青還特別補充了一句:“除非你有關系”。 目前,中國的流動人口總量已超過兩億,他們因為生計或者理想進城打拼,為城市貢獻力量,卻無法享受“市民待遇”。 有觀點認為,如果說,中國改革的前35年是“做大蛋糕”,那今后改革的關鍵就在于“分好蛋糕”。一項針對中國改革的媒體調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社會公平正義”。有學者指出,民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已是中國改革的“最大公約數”。 公平正義,聽起來概念宏大,卻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就業、醫療能否充分保證公平,國企與民企能否公平參與競爭,養老金領取能否按照同一標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能否落實到每一起司法案件,社會運行能否只有“明規則”而無“潛規則”…… 今年3月,新任中國總理李克強首次面對中外記者時曾表示,“要推動促進社會公正的改革,不斷地清理有礙社會公正的規則,而且要使‘明規則’戰勝‘潛規則’。”如今,改革將起新程,民眾期待社會公平正義,期待“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8]人民日報:三中全會,歷史抉擇樹航標
- [ 11-08]國際資本集體改口唱多中國 看好三中全會紅利
- [ 11-07]十八屆三中全會布局“全面深化改革”
- [ 11-07]圖解: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屆三中全會
- [ 11-07]展望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新歷史起點上推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