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1月9日電(記者沈翀、譚元斌)作為法定流通貨幣,5萬枚1元硬幣日前在武漢遭遇尷尬,多家銀行拒收這5萬元。銀行對面值不同的人民幣厚此薄彼,原因竟然是太麻煩。 銀行拒收硬幣 日前,武漢市民梁先生收了一筆5萬元的工程款,全部為1元面額硬幣。他和妻子黃女士駕小轎車載著這批硬幣跑了好幾家銀行想把錢存起來,怎奈每家銀行的工作人員都拒絕接收。無奈之下,他們只得把硬幣搬回家中存放。 夫妻二人把硬幣捆成了50捆,每捆1000枚,重約6公斤,50捆總重約300公斤。據了解,為了裝運這批硬幣,家里的小轎車輪胎都被壓爆了一個,靠一輛嬰兒車,夫妻二人把硬幣一趟趟地往19樓的家中搬運,來來回回跑了10趟才搬完。 黃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無奈之下,我們找到媒體,才有銀行愿意兌存這5萬元。” 記者了解到,按照銀行法和人民幣管理條例規定,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而目前,1元、0.5元等硬幣均為流通人民幣,這意味著包括銀行在內任何單位的拒收行為都是違法的。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梁先生夫妻的遭遇并非個案,我國不少地區出現了零輔幣在銀行存兌遇阻事件。 今年7月,因為搬家不方便攜帶,煙臺市一女士把積攢了20多年的2000多枚1分、2分和5分硬幣拿到銀行兌換,找了三家銀行。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稱分幣不流通了不兌換;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稱沒這個業務讓她留作收藏;還有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稱人手不夠得預約。 在四川成都,馮女士抱著1000枚硬幣跑了7家銀行,得到的答復要么是“數量太多,接收不了”,要么就是“人手不夠,請另找別家”,僅1家銀行表示可以接收,但需要提前一周預約。 早前,還發生過公交公司因積壓的50萬元硬幣被銀行拒收而不得不用數公斤硬幣給員工發工資的事件。 服務意識須增強 有關專家表示,冒著違法被投訴的風險,銀行屢屢出現拒收零輔幣情況,主要是其服務意識不強,再加上外部監管乏力。另外,有些地方在銀行監管部門督促下已經被動開辦的服務,由于宣傳力度不夠,長期以來不為老百姓所了解。 湖北成和誠律師事務所主任歐陽云清說:“銀行拒收硬幣是違法行為。為儲戶提供便利是銀行應盡的義務,存款必須接收,面額很小或者數量很大都不應拒絕。” 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葉學平說,銀行工作人員明目張膽地拒絕接收硬幣,是壟斷經營在作怪。監管不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般人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投訴,對銀行的投訴缺乏像12315這樣的公眾投訴熱線。” 記者了解到,包括武漢在內的一些地方已經開辦零輔幣兌換業務,然而老百姓仍然不知道何處辦理。人民銀行武漢分行營業管理部貨幣經營處副處長黃粵解釋,銀行柜面資源有限,清點硬幣工作量非常大,如果不預約,僅靠營業網點的人手肯定不夠,會占用大量時間,就比如為清點梁先生的5萬枚硬幣,網點從分行抽調人手還清理了好幾天時間。 他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人民銀行武漢營管部的協調下,已經開辟了三條渠道解決零輔幣兌換回收:第一,通過人民銀行武漢營管部預約,2008年武漢就已開展此業務。第二,中百超市的零輔幣兌換機。第三,今年10月在全市18家銀行機構網點開辟了專門的零輔幣兌換“綠色通道”。 店大欺客須終結 其實,銀行服務意識缺乏、霸王條款近期屢被詬病。為了改銀行卡密碼,西安7旬病重老人被擔架抬進了銀行;廣東一老人中風無法行動,農信社要求老人親自到網點才能取錢,病重的老人被拉到信用社不久,不幸猝死。 此前多家銀行曝光“存單縮水”,儲戶存款反欠銀行錢。武漢一老人26年前辦的存折,有75元余額。2005年起,銀行每年收取12元小額賬戶管理費。但老人一年利息不到12元,取款時被告知還欠銀行的錢。 “從根源上說,出現折現情況還是由于對銀行缺乏制約。”歐陽云清說,“現有的維權制度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足,一旦銀行與消費者出現矛盾,天平往往向銀行一方傾斜。” 他認為,解決的辦法還是要增強銀行的服務意識,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應該改變過去的衙門文化,真正將自身定位在一家服務企業的層面,依法依規辦事。從外部約束機制看,建議制定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將金融領域的侵權形式具體化,并設定一個健全的糾紛解決機制。 葉學平建議,通過強化市場競爭,形成利用市場競爭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和增強金融體系穩定的市場機制,讓銀行有內在的動力提升服務質量。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