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杭州11月9日電 (見習記者 謝盼盼吳佳蔚)9日,幾位身著深藍色中山裝的老兵在一張中緬印戰區地圖上停下了腳步,相互照面后緊緊握了手,很久沒有說一句話。 當天,由中新社浙江分社\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等單位主辦的“國家記憶—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解密展”在浙江杭州西湖博物館開展,中國遠征軍著名將領戴安瀾之子戴澄東、著名抗日將領潘裕昆外孫后人晏歡與來自浙江杭州、臺州、紹興三地的十余名遠征軍老兵聚首杭州,共憶往昔歲月。 1942年抗戰期間,為保衛當時中國唯一的對外聯系通道—滇緬公路,中國因而組建遠征軍進入緬甸抗擊日本侵略。 中國遠征軍著名將領戴安瀾之子戴澄東告訴記者,展出的這段歷史過去曾在中國史上被湮沒了,現在通過展出和宣傳,讓國人記住很有必要,“這段歷史很重要,對抗日戰爭以至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意義。” 在他看來,“讓大家知道歷史,能夠振奮人們愛國的情緒和精神。”同時,他認為,對于犧牲的英雄們的信息要努力調查清楚,讓我們在紀念他們的時候,能夠了解這些英雄們的名字和他們的故事。 今年93歲高齡的金城與88歲的陳仲瑜同是當年遠征軍中的士兵。回憶往昔,金城說,“年紀大了,以往當兵的場景如今會像回放電影一樣在腦中反復。” 在博物館展出照片中有不少記錄了關于1944年中國遠征軍向侵占騰沖的日軍發起的“騰沖戰役”,而那一年正是22歲的金城響應國家號召入伍參加的第一個戰役,也是令他終身難忘的一戰。 “戰爭打了近兩個月,太激烈了,沒有一個房子是好的,彈片每天都會從頭上飛過,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炮彈聲音一刻也不停。”那時的金城專門負責部隊后勤,每天穿越在生死的前線炮火中為戰友送飯,老人說起這段歷史,停頓了數次。 在金城旁邊的陳仲瑜曾是參加中國遠征軍的一名狙擊手。“1943年6月8日,是18歲的我從諸暨出來前去抗戰的日子。”對于離別日子,陳仲瑜始終沒有忘記。 “戰區的雨有時下得特別大,我們扛著槍過河,晚上還裹著雨衣睡覺。”那段戰亂紛飛的苦日子,陳仲瑜想起仍然覺得艱辛,“但當時不覺得苦,一心一意打仗早已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幾十年轉瞬即逝,當年朝氣蓬勃的少年變成今日白發蒼蒼的老兵,兩位老先生雖然眼睛明亮,牙齒整齊,但耳朵卻因戰亂時炮火的聲音變得有些耳背。 金城說,那幾年的從軍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雖然年紀已是高齡,但骨子里仍是滿腔的軍人情懷,他說,自己每天保持看電視的習慣,很關注中國與日本有關的新聞,有時候還很操心臺灣問題。 本次“國家記憶——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解密展”,展出的是70年前中緬印戰場上中國遠征軍的歷史影像,這些照片是由美國通信兵團在中緬印戰區拍攝,后沉睡于美國國家檔案館多年,由于章東磐、晏歡等中國志愿者自籌經費,親赴美國國家檔案館,從中整理出了所有的遠征軍及盟軍影像資料,本次展覽內容基本源于此。(完) |
相關閱讀:
- [ 09-04]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在云南落成
- [ 09-03]云南松山戰役遺址建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 [ 08-22]英緬軍司令史萊姆致遠征軍團長劉放吾手令展出
- [ 06-15](聚焦海峽論壇)兩岸攜手“溫暖遠征軍老兵”
- [ 06-04]海峽兩岸云南騰沖共祭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
- [ 04-05]浙江遠征軍后代盼迎忠骨回家:不要讓忠魂變孤魂
- [ 03-14]波蘭總統否定波蘭的遠征軍事政策
- [ 01-22]埋骨他鄉70年 遠征軍忠魂歸來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