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就全面深化改革提3個方法
www.fjnet.cn?2013-11-11 10:16? 龔雯 許志峰 王珂?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點”與“面”的協調—— 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 9月29日,中國境內首個自貿區在浦東揭牌。這塊28.78平方公里的“試驗田”,要做的文章并不止于“自由貿易”,還涉及外資、財稅、物流、政府行政管理等諸多領域的改革探索。 “不是栽盆景,而是種苗圃”。在自貿區的框架設計中,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思路清晰可見。 改革從一開始就非簡單的修修補補。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把握好點與面的辯證法。 全面,意味著不能單兵突進。 改革不斷深入,各領域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 推進新型城鎮化,戶籍屏障不拆除、公共服務不均等、福利溝壑不填平,農民如何變市民?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存貸利差縮小、競爭加劇,金融風險如何防控?資源要素價格改革,企業成本上升,經營困難如何應對?完善社保制度,必然加大財政收支壓力,財稅體制如何與此相適應? 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必須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 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選擇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為突破口,以點帶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對改革大局尤為關鍵。 矛盾有主次。抓準主要矛盾,“小切口”能解決“大問題”。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這一“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或下放,推動政府“自我革命”;“營改增”漸次鋪開,對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稅關系形成倒逼……牽住牛鼻子,可以“一子落而滿盤活”。 訴求有緩急。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會、更清新的空氣……群眾關注度高、反映強烈的問題,就是改革要觸及的“穴位”。在這些緊要處發力,改到痛處,改得徹底,既是改革的題中之義,也能凝聚社會共識、提振改革信心。 沒有整體推進,改革會顧此失彼;不搞重點突破,改革會節奏迷亂。 眼前和長遠相統籌,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漸進和突破相銜接,把握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展示了我們黨從容駕駛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與能力。 “變”與“穩”的平衡—— 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結合 改革既要謀變,也要求穩。 35年的改革沒有采取激進式休克療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漸進辦法,避免社會震動過大,較好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是動力,停不得;發展是目的,慢不得;穩定是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發展穩定彼此交融的態勢日益明顯,相互作用的趨向更加突出,必須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確保全面改革順利進發。 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膽子大,才能啃動“硬骨頭”。全面深化改革處于經濟轉型的新階段,面臨多元多變的新環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歡喜的“帕累托改進”,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氣闖關奪隘,不失時機地大膽開拓。改革越前進,發展就越有底氣,抗風險能力越強,越能獲得積極的社會穩定。如果因為局部利益和短期風險而顧盼猶疑,就可能前功盡棄。 步子穩,才能掌好“方向盤”。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無論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還是在利益預期上作調整,都應科學權衡。推進存量利益的優化,更要穩妥謹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設計和推行,必須統籌各方利益關系,最大限度減少阻力,消解隱患,使改革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外圍到核心、從增量到存量循序推進。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 今年,改革新政密集出臺,項項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營改增”為企業減輕上千億元稅負,20多個省份出臺大病保險實施方案,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用于專項治污,涉農資金整合拉開序幕,制約民間投資的“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加快打破…… 改革的唯一價值,是為人民而改革;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人民而發展。如果改革紅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發展成果無法惠及最廣大群眾,改革會失去動力,發展將沒有意義,穩定的環境就難以保證,建設和諧社會就離開了民意根基。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 從利益格局的調整,到體制機制的創新;從各方訴求的平衡,到發展方式的轉型……挑戰前所未有,改革穩中求進。有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指引,有體現人民意志的改革布局,有凝聚各方智慧的改革方法,中國式的改革道路越走越寬廣。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11]回望三中全會:改革“第一次”
- [ 11-11]外媒:三中全會定調中國經濟走向 影響世界起伏
- [ 11-11]三中全會第三天 民主政治建設:推進中國式民主
- [ 11-11]三中全會將塑造未來十年中國競爭力
- [ 11-11]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 福州企業家期盼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