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熱議三中全會 稱中國改革之路不會拷貝西方
2013-11-11 10:5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晨 黃曉夏 |
分享到:
|
據參考消息報道,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11月9日文章認為,在推動改革方面,中國不會拷貝西方。內容如下: 中國或許以有史以來最大的仿制者而著稱,從假耐克到假蘋果手機等。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本周末說,有一樣東西北京是不會去復制的,那就是西式資本主義。 萬眾矚目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9日拉開帷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表示,新改革并不是為了使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看上去更像頭號經濟體。 共產黨領導人承諾要勾勒政策措施,讓中國更具創業精神并且向私人投資開放。這樣做不會使它更像西方。 《人民日報》日前在一篇文章中強調,該國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會蓬勃發展。文章說,“面對社會上有人鼓吹照抄照搬西方制度的思潮”,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許多投資者都想知道,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網有限、人口稠密的東部城市存在大量環境問題、不平等越來越嚴重、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變成———恕我直言———西式消費模式時,中國會做些什么。 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和國家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上面的。如今,工資在上漲。政府知道,它只能建造如此之多的機場和公路。誠然,中國仍然在大型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投資,但是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正慢慢下降。 《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說,中國政府計劃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意料之中的。 很難說這是否只是表面文章。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11月1日說,地方政府的職能不是對經濟投資,而是對投資者友好。在中國,地方一直在大步前進,制造了巨大的產能過剩,因為地方政府領導人努力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即使這意味著投資一條注定失敗的汽車裝配生產線。 李克強總理說,“地方政府抓經濟,很重要的一條,是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他還說:“今后地方政府原則上不要再直接投資辦企業,地方政府直接辦企業或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容易在當地形成投資、產業的壟斷和市場封鎖。” 國家層面的保護主義一直是中國市場發展的主要障礙。北京似乎愿意讓地方政府剎車,否則就會面臨可能要花好多年才能解決的供過于求的問題。 李克強說,地方政府的目標不應該是辦企業,而應該是當好主人。他說:“地方政府抓經濟,不是當‘司機’,不是直接開車上路,而是要管好‘路燈’和‘紅綠燈’,當好‘警察’。” 他說:“我們把更多精力放到這上面來,也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經濟轉型升級也會有一個良好的基礎。”(作者肯尼思·拉波扎) |
相關閱讀:
- [ 11-11]外媒:三中全會定調中國經濟走向 影響世界起伏
- [ 11-11]“全面深化改革”值得期待
- [ 11-11]政府轉型,也是為了“走好上坡路”
- [ 11-11]三中全會將塑造未來十年中國競爭力
- [ 11-11]恒大的勝利呼喚職業足球深化改革
- [ 11-11]海外資金加速涌入中國 改革紅利預期日益強烈
- [ 11-11]改革成果要以經濟健康發展來“驗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