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盛傳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主任宋偉民教授一項研究表明“霧霾可使鮮肺6天變黑肺”,還做了這樣的解讀:“PM2.5顆粒對肺的損傷一旦形成,治療的藥物成本和時間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幾乎無逆轉可能”。這讓不少網友十分擔心。對此,宋偉民教授緊急澄清:“黑肺”一說“過于夸大其辭”,他也未說過“不可逆轉”。 宋偉民說,研究目的是觀察兩種止咳藥物對PM2.5暴露所導致的大鼠肺損傷有何預防和治療作用。“實驗只是根據動物實驗研究后所得到的初步結果,所反映肺損傷的指標也很有限,更不是臨床試驗,所以不能反映人接觸PM2.5后的實際情況。” 宋偉民解釋說,課題組開展的研究項目是用“PM2.5配置的生理鹽水懸浮液”對大鼠進行染毒實驗,這種方法是通過“肺滴注法”直接對大鼠的肺進行染毒,其完全不同與人在大自然中通過自然呼吸的實際暴露方式,且他們進行這項實驗時,直接“滴注”到大鼠肺組織中的PM2.5的量遠遠超過人在實際環境中的量。 研究團隊實驗的肺滴注染毒劑量是每公斤體重40毫克,每只大鼠體重約200克。宋偉民計算說,如果按照60千克體重的人暴露量計算,相當于每人滴注2400毫克。由于氣管滴注基本上能完全進入肺,與人呼吸污染空氣進入情況完全不同。通過呼吸進入到體內的PM2.5,有一部分會隨呼出氣排出體外和沉積在呼吸道其他部位,一般PM2.5的沉積率為20%,照此計算,肺內沉積2400毫克PM2.5就需要有12000毫克的PM2.5吸入。如果按PM2.5嚴重污染的0.5毫克/立方米空氣來呼吸,就需要呼吸24000立方米的空氣,而且是在6天內分三次呼吸完,即要一次性吸入8000立方米空氣。對人而言,這種情況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要知道,正常成年人一次呼吸空氣量約在400立方厘米(0.0004立方米),24小時呼吸空氣量僅為10立方米左右。 (記者姜泓冰) |
相關閱讀:
- [ 11-19]霧霾天氣室內如何呼吸健康 新風系統來幫忙
- [ 11-19]復旦教授:“霧霾使鮮肺6天變黑”報道不實(圖)
- [ 11-14]日常四招養肺防霧霾:外出鍛煉轉為居家鍛煉
- [ 11-13]北京擬發展20萬輛電動汽車 霧霾天或不限行
- [ 11-11]鄭州志愿者當街向交警環衛工贈送口罩防霧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