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異地報銷又少又麻煩 全國聯網結算尚有難度
2013-11-22 06:43? 李紅梅?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人民視覺 醫保全國“漫游”有多遠(民生視線·共享發展 暢想改革) 隨著流動人口增多,異地醫保報銷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特別是那些患大病、慢性病的家庭,在異地報銷醫保已成為一塊心病。 近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按照醫改工作安排,今年起在部分省份開始試點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機制。 異地醫保報銷為何那么糾結人心?是什么把醫保困在原地?實現全國互聯互通還有多長的路要走?記者進行了調研。 ■到外地看病,報銷又少又麻煩 我國流動人口近3億,在非參保地就醫時,報銷水平差異大,甚至根本報不了 自從一年多前發現女兒腦癱,在廣東深圳市做快遞服務的阿娟,開始每天帶孩子去做康復。做康復的費用很高,每個月要花費上萬元錢。阿娟家在廣東韶關的農村,參加的是新農合,于是,她特意回家給女兒也繳上參合的費用,每個月把看病單據寄給老家的舅媽,讓舅媽代為報銷。每次報銷不多,頂多只有20%,等待的時間也很長。“要是能在深圳看病深圳報銷就好了。” 江蘇徐州的于大爺身患尿毒癥,由于縣城不能做透析,他跟隨兒子在北京居住,并定期到醫院開藥、復查。每個月花費七八千元,他老伴往往攢到兩三萬元再寄回老家。于大爺參加的是城鎮居民醫保,按照規定,離開縣城看病屬于異地就醫,而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屬于跨省異地就醫,只有住院才能報銷。于大爺天天盼著老家報銷款能打回來,可是往往要等待半年左右,才能拿到約20%的報銷費用。 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有類似遭遇的人越來越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已達到近3億,這些人包括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及其子女、隨子女居住或到外地養老的老人,還有不少跟于大爺一樣只能去大城市治病的人。 如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覆蓋了我國95%以上的城鄉居民,達到13億。相比10年前,看病能報銷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但人們漸漸發現,在參保、參合地看病,很方便,報銷比例也比較高。而到非參保地,即使是鄰近的縣城、地市,報銷水平差別很大,甚至在門診看病無法報銷,醫保根本用不上。很多年輕的農民工,或是到大城市看病的參合人,干脆都不報了,平時能不看病就不看。而對于很多患大病、慢性病的家庭來說,在異地的醫保報銷問題已成為一塊心病。 ■地區間待遇懸殊成最大障礙 人口輸入地多為發達地區,醫保待遇水平高,擔心外來人口在當地報銷會引發資金風險 為什么不同地方的報銷水平差別那么大?什么時候才能像當地人一樣報那么多?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姚嵐解釋,我國醫保實行屬地管理,同時按人群、城鄉、分區域建立制度,城鎮職工醫保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方法,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實行地方財政補助與個人繳費的籌資方法。醫保、新農合水平與當地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中央、各省市財政對參保、參合人進行補助,一般來說,財力較發達地區補得多一些,中西部地區較少。身份不同,地域不同,財力不同,造成各地醫療保障水平差別較大。各地根據保費收入情況,確定各自的報銷目錄、起付線、封頂線以及分級分類的報銷比例。 職工醫保、居民醫保以市級為統籌區域,大部分地區的新農合以縣為統籌區域,離開統籌地市就醫,就涉及異地醫保的報銷問題。 “如果異地就醫費用全部由流入地報銷,即使是發達地區也難以承受。所以每個地區、每個險種都要通過周密測算,避免超支風險,保證基金運行良好。”姚嵐說。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馬進說:“地區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及不平衡,例如經濟發展水平、醫療水平、疾病譜等,造成醫保流動困難。以上海為例,上海的籌資水平較高,外地籌資水平較低,相對而言,上海人到外地就醫回滬報銷就容易,但外地人則相反。”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認為,異地醫保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異地結算,再逐步實現參保地、就醫地待遇一致。當前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一時間還沒法消除三類醫保待遇的差別,并統籌區域之間的差距。“在未實現一元化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前,需要探索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間醫保關系轉移接續辦法,以適應人口流動和勞動者職業身份的轉換。” |
相關閱讀:
- [ 11-21]人社部將提升醫保基金統籌層次 減少60%異地就醫
- [ 11-20]奧巴馬醫保法擬大讓步 允部分人在保險公司登記
- [ 11-20]美媒稱醫改或傷害奧巴馬 醫保網站被指存隱患
- [ 11-19]專家解讀醫保改革 合為兩大塊公費醫療逐漸消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