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社會動蕩因素增多 槍擊案發生或并非偶然
2013-11-22 09:28? 王芳 孫微 陶短房 李天陽?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這樣一個有極其危險前科的人,為什么能夠長時間游離于警方視線之外,直到此次案發才純屬偶然地被控制。”恐慌多日的法國媒體紛紛追問。 事實上,德哈早已為法國人所熟知。上世紀90年代,他曾參與一起震驚全法國的雷伊-莫平案。這起案件又被稱為“法國版雌雄大盜案”,因為案情極其類似美國的同名電影。案件主犯雷伊生于1975年8月25日,1994年案發時是19歲的巴黎政治學院哲學系學生,她男友莫平生于1972年10月4日,當時剛從楠泰爾大學醫學院輟學。兩人在楠泰爾大學附近一座廢棄空置房內同居,屬于一個無政府主義小團體。1994年10月4日晚,他們在巴黎襲擊警察,并連續劫持數輛汽車,與警方發生槍戰,導致3名警察死亡。最后莫平中彈,送院后不治,雷伊在整個庭審過程中始終一言不發。此案被許多作家、樂手用作創作題材,但已經出獄的雷伊拒絕任何采訪。 法國《解放報》回顧了1994年嫌犯參與這起血案的經歷,稱莫平使用的是德哈冒充阿爾及利亞領事館保安身份在巴黎大商場購買的槍支,1998年,德哈被判刑4年。《解放報》說,他有巴枯寧無政府主義傾向,渴望行動和一鳴驚人。 巴枯寧主義屬于極左思潮,中國中央黨校教授孟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極左思潮在法國之所以能夠存在,主要是與當代西方社會的社會容忍度有關。但是極左思潮在西方遠非主流,當代西方社會總體平穩,人們期望社會穩定,批判、打碎資本主義的呼聲并不強烈,整體以持中右翼觀點的人居多。 德哈的被捕盡管讓緊繃的社會氣氛有所緩和,但人們開始探討和反思更深層次的原因。有分析認為,德哈槍擊的發生并非偶然。近年來,法國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移民問題棘手。特別是法國有近500萬來自北非阿拉伯國家的移民,其中一部分人的社會融合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對法國政府一再軍事干涉非洲國家的不滿情緒更是有所上升。受西亞北非外溢效應影響,法國社會中的動蕩因素在增多。 【環球時報駐法國、英國、加拿大記者 王芳 孫微 陶短房 環球時報記者 李天陽】 |
相關閱讀:
- [ 11-22]出手了!土豪大巴黎6000萬追法國未來十年核心
- [ 11-21]美女主播為法國出線全裸 萬人守電視看她脫光
- [ 11-21]法國改革失敗的教訓
- [ 11-20]全球第1衰隊!連續5次世界杯+歐洲杯跪倒終點 命太苦
- [ 11-20]巴西世界杯30強已定 法國大逆轉 C羅KO伊布
- [ 11-20]巴西世界杯30強已定 法國大逆轉 C羅KO伊布
- [ 11-20]世預賽-法國3-2大逆轉晉級 本澤馬越位破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