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氣候大會陷僵局 減排目標和責任各方現分歧
2013-11-23 22:26:3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晨 林晨 |
分享到:
|
原定22日閉幕的華沙氣候大會在延時10小時后依然看不到結束的跡象。各方立場激烈碰撞,爭吵不斷,會議多次中斷。 本次華沙氣候大會有三個目標:氣候資金得到落實;建立損失損害補償機制;為2020年后的新氣候協議確立時間表和路線圖。記者從一位中國代表團成員處獲悉,目前各方在上述三個方面均存在明顯分歧。 當地時間22日晚接近午夜時分,記者看到,“德班平臺”談判的會議室內上百名談判代表仍在激烈爭吵,場面十分混亂。 中方談判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各方“斗爭”最為激烈的一點是,各方在設定2020年之后的減排目標和責任問題上,是否繼續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記者獲悉,發達國家希望在會議成果文本中,針對關于減排責任與目標設定、氣候基金出資義務等問題提出一個適用于所有成員國的單一標準,然而發展中國家認為,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應當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責任、義務單列出來。 資金落實也是爭議焦點。據此前達成的相關決議,發達國家應在2010年至2012年出資300億美元作為綠色氣候基金的快速啟動資金,并在2020年前達到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的目標,以幫助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但目前絕大部分資金尚未真正到位。 據看到有關氣候資金問題高級別磋商文本草案的人士介紹,草案里面并沒有提及具體數字,大多是不帶強制性的模糊表述,如“敦促發達國家提高氣候資金出資水平”,這對于很多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國來說難以接受。 發達國家的歷史碳排放帶來全球變暖。臺風“海燕”侵襲菲律賓之后,發展中國家呼吁建立一個主要由發達國家提供資金的損失補償機制。而發達國家則擔心,這一機制可能會導致它們為未來極端天氣帶來的破壞“無限制埋單”。 據記者目前掌握的信息,本次大會可能只會就是否需要建立這樣一個補償機制達成原則性共識,至于建立的時間、方式和具體運作,涉及的可能性不大,這也很難讓發展中國家滿意。 菲律賓代表團團長薩諾在談判初期曾“含淚控訴”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緩慢進度帶來的后果,并聲稱將用絕食的姿態向發達國家追討“氣候債務”,直到它們同意建立損失損害補償機制和作出明確出資承諾為止。只是從目前談判的氛圍來看,這樣的控訴,似乎還無法打動利益當前的眾多發達國家。 (記者 張正富 蔣勵 張帆) |
相關閱讀:
- [ 11-21]“停車3分鐘熄火”擬特定8類地區 含學校醫院等
- [ 11-20]日本宣布溫室氣體減排新目標 比2005年減3.8%
- [ 11-20]潘基文批評一些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倒退”
- [ 11-19]解振華:中國2020年前的減排目標不會改變
- [ 11-18]我國最大汞排放源仍處監管真空 汞污染防治面臨空前壓力
- [ 11-17]環保部專家:“大氣十條”每年可減近9萬人早亡
- [ 11-14]中央財政首次競爭分配:10城市獲節能減排支持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