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德:三中全會催生“新財富觀” 環境資源也是財富
2013-11-27 11:5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藍曉梅 陳瑜輝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11月27日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無疑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新亮點之一。新華網邀請到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張孝德,為大家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的相關內容。在訪談中,張孝德說,在三中全會一系列制度的背后,就是“新財富觀”。在傳統的理念當中,只有變成貨幣的才是財富,現在我們發現良好的自然環境也是財富。 [主持人]有些東西容易評價它的價值,可是山川、河流、空氣怎么評價它的價值呢,它值多少錢,怎么定價?如何補償?它的使用權屬于誰,這些都怎樣去界定呢? [張孝德]這個問題講的是操作層面的事。我覺得這里面首先要解決技術性的問題。大家已經意識到了,原先我們認為空氣值錢嗎,我們都覺得空氣是免費使用的產品。但是現在發現在北京空氣污染了,在沒有污染之前沒有覺得空氣的價值,現在在北京想呼吸到新鮮空氣必須要到郊區,這樣北京新鮮的空氣就有價值了。你開車到郊區才能呼吸道新鮮的空氣,原來免費可以得到,現在必須要付出成本才可以得到,倒推出付出的成本就是環境的價值。現在中央提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確權制度有一個前提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成為一個稀缺產品的時候,就有了一個財富的價值。我們現在發現原來那些落后的地方,青山綠水這些旅游資源很豐富,很受歡迎。在我們今天消費的財富中,環境資源已經變成一種財富,被企業所經營,被消費者所購買。但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大規模的推開進行定價。 環境問題要怎么樣落地、定價,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我們認為它有價值,就會找到各種途徑,正使它的價值顯示出來,能夠進行評估,進行交易,通過這個價值創造新的財富。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改革的背后,正在推動的一種新經濟形態的出現,就是綠色經濟、生態經濟。 [主持人]擁有環境資源也是一種財富,老百姓是不是應該有這種新財富理念? [張孝德]你這個話問得太好了。我覺得在三中全會一系列制度的背后,就是新“財富觀。”在傳統的理念當中,只有變成貨幣的才是財富,現在我們發現良好的自然環境也是財富。在這種背景下,我覺得這種財富觀非常重要,人類的行為都是什么值錢什么就是財富。我們在追求GDP的時候,環境破壞了,我們怎么樣讓環境保護起來呢,就是使它增值。在三中全會背后,這種產權制度的改革,環境污染倒逼出一個新經濟形態。 未來社會,就是青山綠水,新鮮的空氣,都是一種財富,而且這種財富可以交易,是實實在在的。這是新“財富觀”。比如說北京現在的霧霾天氣就會帶來負財富效應,假設北京的一間房子可以賣到500萬,但是在北京長期生活會得受到疾病的困擾,將來也是要付出代價,按照全面財富體系來評價的話就是負財富效應。三中全會實行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改革,背后真的會推出一種新理念,新業態,這是我們看不見的,但是是非常有魅力和想象空間的一件事。 |
相關閱讀:
- [ 12-25]張孝德:低碳經濟能否成為人類避難的“諾亞方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