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7日電(記者李金磊)全國假日辦今日公布三套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方案,公開征求意見。調查顯示,過半網友支持“保留春節和國慶七天長假”的第三個方案,而期待延長春節假期、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呼聲依舊強烈。專家表示,此次假日調休安排回應了民眾對挪假式休假的不滿,是一種進步,但根本上是要增加長假的供給,加快落實年休假、探親假等帶薪休假制度。 方案回應民意 雙7天長假安排最受歡迎 根據全國假日辦公布的三個調休方案,春節放假均為3天,調借相鄰周六、周日形成7天長假。但國慶節的放假有3天、5天、7天三種方案,其中,方案A為國慶節放假3天,不調休,假期固定為10月1日至3日。方案B為國慶節放假3天,調借相鄰周六、周日形成5天長假,假期固定為10月1日至5日。方案C為國慶節放假3天,調借相鄰周六、周日形成7天長假,假期固定為10月1日至7日。 至于元旦、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假期,方案A提出,元旦、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各放假1天,不調休,僅在當天放假。在方案B、C中則提出,元旦、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各放假1天,節假日逢周三時僅在當天放假;逢周二、周四時,調借相鄰周六、周日形成3天小長假。 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方案公布后引發熱議,調查結果顯示,“保留春節和國慶七天長假”的C方案最受歡迎,獲得了超過五成網友的支持。 “這次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方案回應了網友對挪假的憤怒。”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挪假式休假尤其讓人們覺得太奇葩、太糾結,這次征求意見回應了民意。 劉思敏表示,具體來看,除了春節外,方案A為不挪,方案B為微挪,方案C為小挪,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取消挪假的方式,但相對之前已有進步。“三個方案中,方案C相對比較好,各大網站的調查對這個方案的支持也最高,它保留了兩個7天長假,充分說明人們對長假的需求。”劉思敏說。 網友仍有期待 希望延長春節、五一假期 10月10日,全國假日辦曾發布《關于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向社會征集意見,此次征求意見中,延長春節假期時間、恢復五一黃金周成為呼聲最高的兩大建議。 而在這三套方案中,春節假期沒有延長,五一黃金周也沒有恢復,因此,此次征求意見,網友呼吁延長春節假期、恢復五一黃金周的意見仍然強烈。 網友“蔣雙1990”表示,春節一周根本無法滿足春節家人團聚的時間,尤其在外務工的人員。網友“我愛樹樹”則指出,春節作為中國特色的一個節日,應該固定放15天,不調休。網友“狗尾草25”表示,三套放假安排方案沒有恢復五一黃金周,這樣的話根本沒有緩解十一帶來的旅游高峰問題。 對此,劉思敏指出,調休安排方案只回應了網友對挪假的不滿,而沒有回應要求增加春節和五一假期的民意訴求。劉思敏表示,五一長假的取消使需求釋放遭遇瓶頸,加劇了國慶長假期間景區壓力過大、交通擁堵等問題。此后的放假安排應該回應真實民意,考慮恢復五一黃金周等建議,充分滿足人們對長假出游、探親的需求。 專家建議落實帶薪休假 統籌考慮放假安排 專家認為,無論希望恢復五一長假,還是延長春節假期,都表明中國長假短缺的現實。而緩解之策應該統籌考慮放假安排,增加長假供給,加快落實年休假、探親假等帶薪休假制度。 按照2007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國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共11天,分別是元旦1天、春節3天、清明節1天、勞動節1天、端午節1天、中秋節1天、國慶節3天。此次調查問卷雖然提出了3個放假方案,但是沒有增加全年11天的假日總量。 “此次方案是在現有法規下對放假做的技術性調整。”劉思敏表示,假日總量仍然有提升空間,要考慮在進一步增加黃金周的同時,加快落實帶薪休假逐步使長假消費“分流”。 有網友指出,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各個企事業單位要落實好年休假和探親假等各類帶薪休假措施。這些假期一日休不出來,假期擁堵一日不能解決,上班族就一日不幸福! 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建議,國家假期總數應該增到13天,恢復五一黃金周。三個7天長假,方可滿足旅游需求,適應大國遠程行程國情,稀釋交通景區壓力。總體上來看,要統籌考慮放假安排,逐步實現國務院《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提出的2020年前實現國民帶薪休假目標。(完) |
相關閱讀:
- [ 11-27]2014年放假安排有三套方案 你選哪一種?
- [ 11-27]放假安排:沒有最完美只有最民意
- [ 11-27]中國官方公布3套放假方案征民意 專家析哪個合理
- [ 11-27]網友評假日辦三套放假方案:春節7天真心太少
- [ 11-27]全國假日辦將公布三套放假安排方案 再次征求意見
- [ 11-27]放假安排:沒有最完美只有最民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