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量寬變化預期導致新興市場劇烈震蕩
2013-11-27 15:28?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新興經濟體增長前景 存在“環境變數” 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呈反向發展勢頭,發達經濟體經濟向好,新興經濟體減速。 自危機爆發以來,美推出四輪量化寬松措施,結果導致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膨脹了3倍,并且還在以每月850億美元的速度擴大。歐央行通過“直接貨幣交易”計劃和“長期再融資行動”等歐洲版的量化寬松,購買陷入困境政府的債券。日央行更是在去年進行了9次資產購買后,繼續執行量寬政策,力爭擺脫困擾其15年的通縮局面。發達國家的量寬政策幫助自身經濟渡過了難關。 在這些政策的作用下,經濟開始出現復蘇苗頭。美國經濟繼去年低速增長之后,今年一路走高,一季度增長1.1%,二季度步伐加快至2.5%,三季度目前的初值為2.8%。9月失業率降為7.2%,創2008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股市表現超乎預料,標普500指數今年上漲已超過23%,道瓊斯指數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家庭財富相應增加,債務負擔減輕,為經濟較強復蘇奠定了基礎;房地產市場回暖,房產價格和房屋成交量上升。8月,S&P/CS20個大城市房價指數同比漲12.8%,創2006年2月以來最大漲幅。 歐元區開始擺脫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二季度經濟環比增長0.3%,結束了歐元區成立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收縮。日本經濟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開始走出長期停滯局面,“安倍經濟學”三支箭中的第一支就是刺激性的貨幣政策。 但是,發達國家的量寬貨幣政策把好處更多留給了自己,卻把負面影響帶給了新興經濟體。新興經濟體PMI觸及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相比之下,美歐日的PMI卻在增長。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率與2010年相比降低了2.5個百分點,其中有經濟周期性、結構性的原因,也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有關。隨著發達國家的量寬政策接近退出,過去大量流入該地區的資金潮開始退潮,打擊了新興經濟體。過去五年中,債券流入的增量超過1萬億美元。IMF預測,自去年5月以來的一系列市場動蕩,使主要新興市場的GDP下跌了0.5%~1%,下調幅度最大的是印度。中國經濟對鋼鐵、銅和煤等需求下滑,大宗商品下跌同時打擊了澳大利亞、南非和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南美第一大經濟體巴西經濟減速,預期將會小幅增長的墨西哥經濟出現近4年來首次意外剎車,二季度經濟環比收縮0.7%,令外界對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前景的憂慮加深。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曾經是世界經濟主要引擎的新興市場,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下降,與發達經濟體在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作用方面角色互換。含美日歐在內的發達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越了含中國、印度和巴西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公司Bridgewater預測,在2013年全球新增的2.4萬億美元GDP中,美、日等發達國家貢獻了60%。在G20的一份簡報中,IMF已經不再將新興經濟體稱為全球經濟的強力引擎,而稱世界經濟的“推動力將主要來自發達經濟體,它們的產出預期將加速增長”。 |
相關閱讀:
- [ 11-12]習近平的政治自信從哪里來?
- [ 11-06]華爾街日報:近三成美國人視中國為“老大”
- [ 11-02]中國10年后將成最大旅游經濟體
- [ 10-08]習近平:亞太經合組織要做好互聯互通這篇大文章
- [ 10-08]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就促進亞太互聯互通發表講話
- [ 10-08]習近平:中國正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
- [ 10-08]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若美債違約應先保利息支付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