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辱華事件”折射問題多 華人態度產生分歧
2013-11-28 16:41? 薛海培?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盡管這次抗議事件反映出的問題很多,但是我們看到:它再一次促進了美國社會一起來反思和檢討美國的種族關系;也促使我們來思考,美國華人到底應該過一種什么樣的日子。政治抗爭激情宣泄之后,下一步我們該做什么? 這次美國廣播公司(ABC)的“辱華事件”,在美國華人社會掀起了一場少有的政治波瀾。這不是華人在美國經歷的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但是這次事件在華人中的反應,確實明顯有著和以往華人抗議事件的不同之處:這是我二十多年來參與了多次美國政治事件中,第一次感受到華人社會少有的分歧。 事情來自10月中旬,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深夜播出的一檔知名節目中,主持人吉米·基梅爾邀請4名不同膚色的孩子參加“兒童圓桌會議”討論。當基梅爾問起美國該如何償還所欠中國巨額債務時,一名6歲男孩語出驚人,“繞到地球另一邊,殺光所有中國人”,而基梅爾調侃道,“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節目一經播出,立即激起了美國立國200多年來規模最大的華人抗議行動。 華人社會少有的分歧態度 美國國會亞太裔議員黨團當天發表聲明說,該黨團議員已致信ABC,要求其就“吉米·基梅爾秀”節目播出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言論道歉。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也在當天向ABC及其母公司迪士尼發出公開信,要求其向所有美國人,尤其是華裔和亞裔進行正式、公開和有意義的道歉。大芝加哥地區華僑華人聯合會主席胡曉軍表示:至少希望ABC主管,高層總裁親自道歉。 可對該節目內容性質的判定,卻在華人社會引發截然相反的聲音。 首先是華人社會在認知上的不一致:如何定位這次事件?是美國廣播公司或者吉米·基梅爾對華人或亞裔有深藏的、希特勒種族滅絕那樣的種族仇視?還是他們對華人或亞裔的公然歧視和羞辱?或者是他們對少數民族不夠敏感,缺乏文化和族裔的敏感性?或者僅僅就是判斷失誤?抑或是開玩笑過了點,但華人太較勁。 由于這種認知上的差異,華人社會對待這一事件的態度和反應也不一樣。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態度。第一種為“較真型”。持這種態度的人一般認為這是一起重大事件,是美國廣播公司嚴重的侮辱或羞辱了華人,反映出美國社會種族歧視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一定要嚴厲抗議并懲罰當事人和該公司,以便給美國社會敲響警鐘,并以此來發動華人社會參與政治。 第二種觀點為“適可而止型”。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次事件確實反映出美國社會在種族問題上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大家一起通過抗議這次事件來適當表達我們的氣憤,也使得華人在政治上更為成熟。但是抗議要“得理饒人,見好就收”,否則做過了頭就會對華人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種是“不必較真型”。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美國廣播公司的這個節目是有點過了,但是它基本上是無意的,因為它是孩子們的現場反應,并且整個節目就是個深夜的搞笑節目,大家得學會悠著點,不必臉皮那么薄,動輒就抗議,顯得我們沒有寬容和幽默的風范。 這次事件,目前還沒有正式的輿論調查,從身邊朋友的反應和媒體上的報道來看,這三種不同的抗議態度的分布,基本上和統計學上的“正態分布”差不多。也就是,“較真型”的和“不必較真型”的人各占了一小部分,而中間的“適可而止型”占據了民眾反應的大部分。 而從各地參與的華人來看,文化程度較低的人,或者來美時間較短、年齡較輕的同胞,抗議的激烈程度略高些;而生活較為穩定、較為“成功”者,或來美時間較長的人,似乎抗議的激情就要低些。 從祖籍國角度看,來自中國大陸的比來自其他地區的華人似乎更氣憤些,訴求也更高些。 如果做一統計分析,最終可能和一個人的個性有很大的相關性:日常生活中個性越是激烈、極端一些的人,抗議的勁頭就越大;而個性比較溫和的人,抗議的訴求也就比較溫和。最后,我們甚至還可以做這樣一個推測,在政治上較“左”的,較為“反美”的,抗議調子可能會更高些;而在政治上較為“右”的,或者較為“自由派”的人大概抗議聲則會低一些。 這種態度的多元化,既反映出華人社會人口構成上的多元,也反映華人在美國政治和種族問題上的復雜甚至是尷尬處境。 |
相關閱讀:
- [ 10-29]白宮網頁萬人請愿 辱華節目被刪除
- [ 05-27]西班牙華人舉行游行示威抗議媒體辱華報道
- [ 05-12]西班牙媒體辱華言論引僑界憤怒 中使館提出交涉
- [ 05-02]美國通用汽車辱華廣告稱中國為傅滿洲之地 已被撤下
- [ 05-09]日本游戲商售辱華游戲:上海市民均可被開槍殺戮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