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廣西賀州市靈峰廣場舉辦美食評比。黃旭胡攝 米袋子越來越充實,菜籃子越來越豐富,人們早已從“有啥吃啥”變成“吃啥有啥”。然而,接連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人們焦慮,“還能吃啥”成為群眾的普遍困惑。食品行業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 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始終是改革攻堅的目標。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整合食品生產、流通、餐飲環節。10月份,《食品安全法》頒布后首次大修并向社會征求意見。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進一步明確,要“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 食品安全,重建信任有多難?“最嚴格”的監管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彌合眼下消費者的信任裂痕?記者進行了采訪。 安全事件引發食品行業信任危機 ——從“三聚氰胺”到“問題酸奶”,從“瘦肉精”到“速生雞”……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敲響食品安全信任危機的警鐘 “看,這些奶粉都是從香港買回來的。”深圳羅湖區的黃晨指著家里的一堆奶粉空罐說。自從去年添了小寶寶后,定期到香港買奶粉成為黃晨一家的“例行公事”,“感覺國產奶粉經常出問題,吃進口奶粉可能少一點風險。” 寧愿跑腿、受累、多花錢,也要讓孩子吃上國外的奶粉,成為很多家長的普遍心態。根據全國婦聯宣傳部和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的《2013年中國母嬰安全消費調查》,每10位受訪者中,有6位表示買奶粉時會選擇進口貨。 “這種看似不太理性的行為,集中反映了人們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危機。”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趙立新說。 遭遇類似“國外產品吃香、國內產品失寵”的信任危機,并不只是嬰幼兒奶粉行業的窘境。近幾年,食品安全事件引發的信任危機不斷沖擊整個食品行業,“還能吃啥”成為百姓的普遍困惑: 飲品行業風波不斷:綠茶、白酒添加塑化劑、可樂里喝出死魚等雜物;肉制品也不安寧,肯德基的速成雞、燒烤店里的摻假羊肉,很多人談肉色變;瓜果攤頻頻“攤上事兒”,帶蛆櫻桃、石灰芒果、打蠟蘋果,買水果也要戰戰兢兢……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影響了人們的消費信心。 “今天吃的有毒,明天喝的摻假,食品安全事件一樁接一樁,都不敢出去吃飯了。”北京市海淀區一家公司的員工徐洋說,前幾年自己很少做飯,附近的餐廳就是“自家廚房”,現在則堅持自己做一日三餐。 消費信心是食品行業發展的基礎。信任危機直接影響行業發展。以嬰幼兒奶粉行業為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曾導致全行業減產停產,數萬名職工下崗,240多萬戶奶農殺牛、倒奶。2009年,我國乳制品進口從2008年的35萬噸猛增到59.7萬噸。國產嬰幼兒奶粉行業元氣大傷,長期難以恢復。 食品安全信任危機,還可能影響政府公信力和國家形象。“重建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非常重要。”趙立新說。食品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絕對不出一點安全問題,很難做到,關鍵是要讓消費者對整個食品安全體系有信心,偶發的安全案件才不會被無限放大。 食品安全信任,摧毀容易重建難 ——客觀上,食品行業安全事件頻發,引發信任危機。主觀上,消費者由于信息不對稱,一旦有風吹草動,寧可信其有 “導致目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任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源上說,還是食品行業頻頻被曝光的安全事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說。 我國食品行業在經歷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后,目前處于從保障食品供應轉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轉型過程。總的來說,食品產業層次不高,生產經營單位規模小、數量多、分布散,監管難度大。 食品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食品安全監管制度設計和監管能力短時間內沒有跟上。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實行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長期以來,食品進行監管政出多門卻問責無門,容易產生“人人都管事、事事無人管”的監管盲區。同時,食品安全監管能力也存在不少短板。 在這種監管模式下,該重罰的卻“蜻蜓點水”,該承擔刑事責任的卻“一罰了之”,甚至有的執法人員產生“以罰代管”的執法懶惰心理。 一邊快速發展,一邊缺少監管。一些唯利是圖、知法犯法的企業打起犧牲質量換取利益的歪主意,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多發、頻發。 羅云波說,除了客觀上食品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也有思維習慣上的主觀原因。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人的身體健康,關注度高,“燃點”很低。在食品市場中,消費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一方。看到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種信息,人們從心理上習慣“寧可信其有”。隨著曝光事件越來越多,可以選擇的替代品越來越少,人們更容易產生“還能吃啥”的困惑心理。 細數前幾年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也有一些是夸大其辭或沒有事實依據的,如圣元奶粉、牛肉膏等問題的報道。盡管最后經核查屬夸大或不實,但對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信任也會產生影響。 “還有一點非常關鍵,那就是食品安全信任摧毀容易重建難。”趙立新說。 以嬰幼兒乳粉為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對嬰幼兒乳粉企業的監管不斷加力,國內嬰幼兒乳粉大型生產企業也在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奶源基地建設。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今年4月發布的“國產與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隨機抽樣的25個品牌中,16個國產品牌(包括國內品牌和國外品牌)全部符合標準要求,實際檢測數值都非常好。 “雖然看到了關于嬰幼兒乳粉的這些報告,但心里還是擔心,還是更傾向于國外奶粉。”黃晨說。趙立新表示,一方面要肯定企業在維護食品安全方面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人們食品安全信任的脆弱性,警示食品企業應時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重建信任需要形成合力 ——監管對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企業增加生產透明度,消費者要敢于較真 今年7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數排行榜,中國在107個國家中位居42,還被列入良好表現一檔,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分較高,食品安全水平處于世界中上游。 “雖然不能對這個排名過于欣喜,但這至少說明,我國食品安全有不錯的基礎。”羅云波說,重建信任是橫在政府和企業面前的一道大難題,但問題難解并不代表無解,打造安全飯桌、提升民眾信心不能停步。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要“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對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明確要求。 “食品安全,重在監管。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可謂抓住了‘牛鼻子’。”趙立新說。他認為,重建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信心,關鍵是要讓人們對監管體制有信心。監管要對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持“零容忍”態度,讓企業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 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食品行業發展過程中,也曾遇到過盲目造假、故意違法犯罪、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美國食品甚至被歐洲人看作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之后美國政府加強整頓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嚴格監管,市場上有毒有害食品逐漸減少。 重建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的信心,除了政府監管外,也要靠企業加強自律。“堅守誠信、注重安全是食品行業最大的投資。”趙立新表示,企業在誠信問題上做得怎么樣,注定了企業會走多遠。大企業作為市場主導者,更應擔負起這一重任。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信任重建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消費者需要多點耐心多點理解,也應當積極主動加入這一民生工程。“食品監管也要走群眾路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說。政府進行“權力監管”的同時,民眾也可發揮“權利監管”的作用,這要求監管部門用“權力監管”及時響應消費者的“權利監管”,共同發揮好作用,同時提高企業生產和監管過程的“透明度”,嘗試建立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消除誤解、增加信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認為,有效傳播科學信息,讓消費者走出認識誤區也很重要。從政府到民間都應該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機構和平臺,加強公眾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科學認識。“盡管困難重重,但重建人們的食品安全信任完全有可能。” |
相關閱讀:
- [ 11-28]59所高校食堂配食品安全檢測儀 可快速檢測蘇丹紅
- [ 11-28]沃爾瑪熟食大腸桿菌群最高超標336倍 隔天食品回鍋照樣賣
- [ 11-24]關注臺灣食品安全之一:臺灣社會期待食品安全危機變轉機
- [ 11-24]臺灣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社會期待危機變轉機
- [ 11-23]臺灣通過聯合稽查因應大陸旅游法實施后的團客市場
- [ 11-21]專家建議:我國應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職業資格制度
- [ 11-19]“牛奶致癌”之說也需兼聽則明
- [ 11-17]臺灣大老板搶當科技農夫 蓋植物工廠賣科技菜(圖)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