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進入寒冷季節后,中國燃燒煤炭用于取暖,導致微小顆粒物(PM2.5)增加,其中一部分漂向日本。不過,在日本關東地區等距離中國較遠的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發源地”的高濃度的PM2.5,因此很難想象污染完全來自中國。由于實施尾氣排放規定等,日本首都范圍的空氣被認為較從前大為改善,但據稱由于受大量汽車、往來于東京灣的船舶以及發電站等的影響,來源于日本國內的PM2.5比預想的多。 日本國內發生源的比例甚至超過70%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29日報道,11月4日上午,日本千葉縣因為PM2.5濃度超過日本環境省暫行規定,呼吁居民減少外出。該規定剛剛于今年3月起實施,日本關東地區發出類似注意信息尚屬首次。在無風晴朗的夜晚,PM2.5易隨著冷空氣停留在地表附近。因此,秋季至初冬濃度易升高。 日本環境省2009年以歐美為范本,出臺了有關PM2.5的環境標準。此前東京都內的哮喘患者等曾以柴油車排放的尾氣造成健康危害為由,向日本政府、東京都和廠商等提起訴訟。而上述標準參考了這一大氣污染訴訟的和解內容。 而直到最近,日本才全面啟動PM2.5的測定,并開始公布詳細的濃度分布等信息。據日本環境省的統計,根據學校和市政府等全國一般測定局的監測,2011年度日本全國環境標準達標率僅為約28%。結果表明,雖然日本西部的PM2.5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中國,但關東地區的情況卻并非如此。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項目負責人金谷有剛以盛夏季節多次觀測到高濃度的2010年為例,推測了各個發生源對污染的貢獻程度。同時利用國內外的發生源數據和氣象數據,并借助可重現污染物質動態的計算機模型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在造成關東地區PM2.5的原因中,日本國內的發生源的貢獻率為51%,大大超過來自中國的發生源的貢獻率。在有些日子里,日本國內發生源的這一貢獻率甚至達到約70%。 此次,千葉縣觀測到的高濃度PM2.5的發生源也被懷疑來自東京圈。熟悉大氣污染物質擴散問題的九州大學副教授竹村俊彥推測稱,“剛好還遇到了隨著冷空氣前鋒而從中國大陸向東移動的PM2.5”。 |
相關閱讀: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