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難判斷東京圈何時何地會出現PM2.5,但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兼保直樹正將目光投向來往于東京灣的船舶。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日本相關部門尚未出臺規定,要求船舶配備去除作為PM2.5來源的硫氧化物等的裝置。日本國土交通省海洋與環境政策課表示,“(目前)仍面臨諸多技術難題”。雖然目前規定了燃油中的硫成分濃度上限,但隨著船舶的增加,排放總量也將增加。 此外,汽車也將是重要的發生源。雖然日本制定了嚴格的尾氣排放規定,每臺汽車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很小,但首都范圍行駛的汽車數量很大,這將推高排放總量。加之,日本在發生核事故后,很多核電站停止運行,沿海地區的發電站大量改為采用火力發電,這也可能正在產生影響。 在千葉縣,濃度超出其它地區的市原市等多個監測點基本位于高速公路沿線。同時臨近東京灣沿岸的工業地帯。在市原市北部的監測點,2011年11月、12月也曾超過暫行規定的日平均70微克/立方米。 “大氣污染已是過去的問題”? 報道指出,日本環境省今年之所以出臺了PM2.5暫行規定,是因為1月份北京等地觀測到了極高濃度的PM2.5,同時中國PM2.5漂到日本、并對居民健康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增加。同時決定一旦早上的濃度達到一定水平以上,便呼吁居民減少外出。 但是,有些時候即使早上濃度很低,但隨后濃度會上升,這可能導致相關部門錯過發出注意信息的時機,而這種情況非常突出。因此,環境省計劃盡快調整規定,即將截止中午的濃度作為判斷標準。 不過,以千葉縣為例,11月3日晚間~4日早上濃度很高,而在發出注意信息時,濃度卻已經開始降低。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地區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大原利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調整后的規定,提前發布注意信息也很困難”。 報道稱,今后,日本需要對國內的發生源加以考慮,并進一步改善相關規定和預測技術。同時還需要進行細致的監測和數據分析。但是,在負責PM2.5監測的很多日本地方政府認為“大氣污染已是過去問題”的看法仍然根深蒂固,依靠很少的預算和人手很難加強監測工作。今后不應僅盯著中國,而要重新把握來自身邊的發生源,并積極采取対策。 |
相關閱讀: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11-29]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PM2.5并非全來自中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