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昌11月30日電 (記者 張子揚)12月2日凌晨1時30分,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將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而在發射場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將為“嫦娥三號”順利升空“保駕護航”。 據悉,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43年來,已承擔了83次航天發射任務,實現了1997年以來59戰全勝的輝煌業績,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躍居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行列。 此次為了“嫦娥三號”發射不“帶病”上天,發射場有多項關鍵技術進行突破: ——完成設備設施升級改造。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專家介紹,他們先后建成了遠距離測發指揮監控系統、測控指揮監視可視化系統、通信設備集中網管系統、氣象信息網絡傳輸系統,完成了包括改造光學儀器、測控設備更新換代、嚴密組織特燃特氣籌措等。 ——實施發射塔架可靠性增長。對承擔嫦娥三號發射任務的二號發射塔架進行狀態轉換復查、檢修維護、例行試驗、加注供氣系統等適應性改造;三號發射塔架改造明年年底完成,將由單一發射長三甲火箭拓展為多型號火箭,發射場具備年執行15次任務能力。 ——建立氣象預報精細化系統。針對西昌地區高空風和寒潮降溫等影響發射的重要天氣因素,對40年來的氣象資料進行分析比對,對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風進行精確預測,建設地面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實施場區精細化預報,把數值預報從5公里范圍縮短到3公里,氣溫預報誤差不超過1度,極大提高了預報精細化程度,為“零窗口”發射提供技術支持。 ——優化組織指揮和任務流程。據了解,針對這次任務窄窗口的特點,完善各類方案預案,研制不同窗口使用的軟件版本,細化發射場3大系統11個分系統具體職責,逐時段明確各系統狀態、指揮口令、測試操作要求,執行航天發射時間由2個月縮短為21天,兩次任務狀態轉換時間由半個月縮短為5天。 ——大幅提升試驗指揮智能化程度。通過遠程監控、數據融合、高清顯示等先進技術,構建全域覆蓋、高速寬帶、業務綜合的一體化試驗信息系統,大力提高試驗設備設施數字化、網絡化和自動化水平,實現系統間信息共享和綜合集成,實現設備設施數字化、網絡化和自動化、可視化水平。(完) |
相關閱讀:
- [ 11-30]中國“嫦娥”將探月:“繞”“落”“回”三步走
- [ 11-30]長三乙運載火箭將迎第25次出征:按首飛標準助嫦娥落月
- [ 11-30]嫦娥三號將于12月2日1時30分發射
- [ 11-30]“嫦娥三號”探測器將于12月2日1時30分發射
- [ 11-30]“嫦娥三號”即將出征 入軌精度提高3倍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