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中國探月工程大事記。 新華社記者 陳琛 余曉潔編制 在“嫦娥三號”發射前夕,探月工程高級顧問欒恩杰接受采訪,講述了我國探月工程的推進歷程,以及其間所經歷的重大事件。 大年初二的總理批復 我國探月工程經歷了干什么去、為什么去、怎么去、有什么條件去的醞釀過程。 1998年新的政府機構調整以后,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把國防科技5大行業,再加上電子的一些行業的管理,統一放到了新成立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這個委員會里設置了國家航天局。這是中國政府頭一次把國家航天局放在政府部門。過去的國家航天局設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 從我們進入到國家航天局以后就開始籌劃,要以什么樣的姿態進入到21世紀,就是到2000年的時候,中國航天以什么樣的姿態、以什么樣的面貌,面對新世紀的到來?大家討論、研究后一致認為,中國航天要掀開國防科技工業的神秘面紗,要以公開參與國際空間活動的開放姿態走向世界。基于此,我們形成了《中國航天白皮書》的初步框架,把中國的探月活動作為深空探測的切入點提了上去。這個時候,可以說結束了對工程的議論階段、籌謀階段。 之后需要做的就是要怎樣把它變成工程階段。從1998年開始,我們用了一兩年的時間,做初步的方案設想、大致的工程論證。2004年1月2日(大年初二),溫家寶總理簽署批復。這代表著中國人的深空探測活動開始了。 接著,我們開始組織隊伍,進行工程方案論證。大致用了4年時間,到2007年,我們完成了嫦娥一號奔月的實踐。所以,我想1998年之前、2004年之前和2007年,是探月工程的三個大節點,它們構筑了中國探月工程構想、準備、實施的整個過程。 意義深遠的白皮書 國家航天局第一次設置在國防科工委,從屬于政府序列,意味著它發布白皮書代表的是國家行為。白皮書的內容非常豐富,規劃了中國航天運輸的能力——運載火箭的發射型譜;規劃了空間飛行體、空間軌道器、航天器它大致的發展型譜,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衛星發射型譜;規劃了中國要在大航天的概念下,進行空間科學、空間應用、空間技術這三大方面的深空探測和空間科技活動這樣一個總體布局。可以說,經過這十幾年的努力,第一本白皮書所列的內容基本上都得到了實現。 白皮書里面寫到的開展空間科學活動,以探索月球作為起步和切入點,意義非常重大。它表明了中國政府對國家太空活動以及深空活動的一個基本態度。所以說,白皮書的發表和溫家寶總理的批復,掀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序幕。大幕一拉開,中國的深空探測活動就開始了,我們從沒有深空探測隊伍到形成空間技術、測控體系、空間應用、空間科學探索等完備的體系,組成了一整批隊伍。而且,現在不少高等院校都紛紛建立與深空探測科學、技術、試驗、驗證相關的科系,培養了專門的人才。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帶動了美國很多行業的發展,中國的探月工程也帶動了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 現在,我們有很多專家已經不再研究探月,而是開始研究火星了,研究中國人要怎樣進入火星;還有人議論是先到火星還是先到水星或小行星。總之,中國的深空探測活動開始后,它對技術、科學、科學熱情的推動都是極大的,意義非常深遠。 “要拿點東西回來” 搞深空探測活動必然要回答一個問題——到深空去干什么?這個問題非常樸實,但越樸實的問題越難答。要解釋我們推進深空探測的目的,首先要回答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以往當我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會說:“對不起,我答不了。我首先要回答的是中國人能不能去的問題。如果我作為一個搞航天的人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我是失職的。” 我們動員了相當一部分研究過地質、研究過月球、研究過火星或者其他一些科學家,參加到嫦娥工程里來,就是要回答和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先在認識上、在理論層面解決了問題,接下來怎么實施、怎么實現這些科學家的理想和要求,就是我們工程技術人員的事了。 工程技術是逐步發展而來的。所以,探月活動也要一步一步走。我們去月亮,第一步目標是能夠環繞月球,就是從地球到月亮,被月亮捕獲,成為月亮的軌道飛行器。去了以后并不是只繞圈看月亮,而是要敲門進去,要看看月亮的真面貌。第二步目標是,我們要接觸月亮。以后就要想落到那里,就要考慮如何進院的問題。第三步目標是,不但要進院,還要拿點東西回來,要把獲取的關于月亮的信息充分地傳回來,為科學家回答“為什么去”的問題提供材料,用實物作答。所以,我們的大致部署就是繞月、落月、返回。 探月工程對老百姓有什么好處 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不會很快就轉化成日常的應用,但是將來一定會。科學進步與人民的生活一定是相關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探月工程怎么和民生發生關系?這是科學技術在應用層面要去研究、去實現的一個問題。如果用能不能得到眼前的應用來判斷該不該進行科學探測,往往會貽誤科學技術的發展。 月亮總是一面對著地球,我們應該把這一點看作是資源。因為從不同的地點觀測地球,得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月球上放個探測器來觀測地球的變化,通過不間斷的觀測,就有可能依靠從月球上觀測到的信息來判斷地球板塊的變化,或者來預報地震,分析天氣、氣候形成的機制,等等。如果能在月球上放個通訊器就更好了,讓它永遠對著地球發揮通信作用。地月通訊未來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通信方式,有可能再過若干年,月球通信系統就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說不清的方便和好處。 探月工程對未來民生的好處,不是現階段的成果能完全體現清楚的。但是,人類要堅持對奧妙的探索、對奧妙的揭秘。正是人類特有的“興趣”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如果一個人的好奇心都沒有了,恐怕他對探索的力度也就沒有了。 把月球作為跳板,到更遠處去 從深空探測來看,中國剛剛起步。我個人認為,1998年以前是討論、研究的過程;2004年國家立項批復后,我們的深空探測才開始,到現在整整10年。中國人深空探測之路還很長,但可以通過10年的實踐來展望一下未來。 人類對月球探測到今天,美國是走得最遠的,十幾名宇航員登上了月球,我們跟美國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如果按美國的路子走,是“探、登、住”這三大步。當我們的無人探測器取回月亮的樣本土壤和巖石以后,“探”的任務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應該是“登”。按照國外發展的路徑來看,應該是有人的探測活動,當有人的探測活動完成后,就要研究怎么在那里長時間“住”,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活動。月亮引力小,脫離速度、逃逸速度就大。我們能不能在月球組織一些運載工具,把月球作為跳板,然后往遠處走呢?總之,第三步就是在月亮上建成半永久性、永久性的有人生存的環境或條件,開展人類對月球資源的開發,來推動更遠深空的活動。以上是大致的一個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說是很遙遠的,不會馬上實現。 我們首先要把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搞出來,我們現在的運載能力不夠。國家如果下決心推動深孔探測的話,一定要把運載能力搞上去,一定要把可載人的運載工具搞上去,這是基礎條件。所以現在要回答中國人有沒有能力開展進一步的深空活動,或者有沒有把人送到月球上的問題,答案是:差距還是很大的。但我相信,經過10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努力,以及中國航天人幾十年的奮斗,我們有能力盡快擁有具備那種能力的運載火箭,為我們國家的更遠深空探索提供技術支撐和保證。我堅信中國人是有能力的! |
相關閱讀:
- [ 12-01]嫦娥夢--人類探月回顧
- [ 09-06]日本科研團體公開探月車行走實驗
- [ 01-18]美俄公布探月計劃 韓媒稱“星球大戰”或重演
- [ 01-16]日將制定新宇宙基本計劃 取消機器人探月計劃
- [ 03-28]美國計劃2025年耗時3個月登陸小行星
- [ 03-04]日本研發機構進行探月機器人行走試驗
- [ 07-08]NASA推出3D“探月”游戲 玩家可過把“宇航員”癮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