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順利發射 背后都是波濤暗涌 盡管已經過去十幾年,趙梅依舊清楚記得當年遭遇的發射險情。 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作為安全遙控設備操作手,趙梅要密切監視火箭飛行狀態,一旦接到安全人員命令,就要對出現偏差的火箭發送地面指令、實施炸毀。 火箭點火起飛,站在發射場遙控室里的趙梅第一時間覺察出:姿態不對——火箭偏了,而且是偏向工作室這邊。 大家都往門外跑,趙梅沒動。“要是這時候安全人員發命令實施炸毀,我走了,誰來操作呢?” 22秒后,火箭撞到遙控室前的山坡并發生爆炸,所幸堅守崗位的趙梅在地動山搖中安然無恙。任務前對這個身量纖弱的姑娘心存疑慮的領導,從此對趙梅刮目相看:關鍵時候很冷靜,頭腦特別清醒。 險情對于趙梅而言,絕不僅僅是驚險的記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安控研究的她始終對此念念不忘。不久前到新建成的海南發射場進行安控決策研究,趙梅特意模擬了1996年的狀態。“我回顧了那次任務,把各個狀態的炸毀都做了模擬,一定要把工作做到前期。” 與趙梅一樣負責地面安控的何京江,也記得每一次順利發射背后的波濤暗涌、驚心動魄。 1996年7月3日“亞太1A”衛星發射,當火箭飛行60秒時,安全控制操作手何京江發現指揮顯示安控屏上,有一物體飛行超過安控告警線。 “看起來跟火箭的軌跡很像,如果是火箭,那就意味著飛行偏離了預定軌道,必須果斷決策,實施炸毀。”何京江記得,操作室里空氣瞬間似乎凝固了——炸還是不炸? 關鍵時刻,何京江與同事迅速對火箭姿態和飛行參數進行分析,即刻得出火箭飛行正常的結論,避免了災難性誤操作的發生。事后大家發現,是一只蒼蠅恰巧飛落到探測火箭軌道的攝像頭上,做出軌跡偏離的“假象”。 曾經在一次重大故障分析中寫下“軍令狀”的符菊梅,對從事航天事業的波折與風險并不畏懼。“這些險情是一種鍛煉,更是一種挑戰。”符菊梅說,“在任務面前沒有性別之分,女航天人更要有擔當的責任和勇氣。” 大涼山的夜色中,嫦娥三號帶著中國人的憧憬與夢想奔赴月球。剛剛完成對發射快速評估的符菊梅還沒來得及松口氣,又一頭扎進火箭飛行數據分析報告的寫作中。 在大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像符菊梅一樣將青春與智慧奉獻給祖國航天事業的女性科技人員還有很多。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何京江、朱祥玲、何艷、趙梅與符菊梅一起,被稱為托舉嫦娥飛天的“五朵金花”。 十個年頭,一刻也沒放松學習 低溫加注系統的工程師何艷,曾經扎在山溝里的勤務站氮氧中隊,一干就是十年。而在這十個年頭里,何艷沒有一刻放松學習,她啃書本,學論文,結合工作中的經驗提升理論水平,曾連續6年被評為優秀科技人才。 “身為一個航天人,對知識的學習一刻也不能松懈。”從勤務隊調到總體技術部,何艷又變成了“新同志”,她學文書、跟現場,很快從低溫供氣的門外漢變成獨立上崗的系統工程師,至今已獨立執行16次試驗任務。 今年10月初,休假在家的何艷聽說室里正在進行嫦娥三號任務準備,馬上要進行上崗考核,堅持申請提前結束休假歸隊。 其實,作為低溫系統工程師,何艷并沒有定崗。“只要任務需要,就要做好上崗的準備。”就在何艷歸隊后不久,液氫廠設備發生故障,何艷和廠家人員連續奮戰一線,最終圓滿解決了故障。 盡管因工作需要已承擔其他任務,此前一直進行嫦娥三號前期論證任務的朱祥玲,依舊牽掛著大山深處的發射場。 早在2010年4月,朱祥玲就提出了關于優化探月工程二期發射場測控的方案,對可能面臨的技術問題開展預先研究。 任務重、要求高,那段時間里,加班加點是朱祥玲的工作常態。2012年8月,為了盡快投入試驗演練,朱祥玲剛剛做完手臂取鋼板手術,就立即回到崗位上。 孩子小,我的辦法就是少聯系她 雖然工作緊張,符菊梅還是上網買了一些種子,種起了多肉植物。每晚臨睡前,符菊梅還要對著幾盆植物說上些鼓勵的話,鼓勵它們“要好好發芽哦”。 符菊梅自己也說不清,這是不是在彌補錯過女兒成長的遺憾。女兒長到14歲,每年只能在暑假時才能來到西昌,見上母親一面。 “以前孩子小,我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少聯系她,”采訪中一直爽利開朗的符菊梅語調低了下來,“因為越是聯系得多,感情就越深,我就越難過。” 與符菊梅一樣,這些崗位上颯爽干練的“花木蘭”,生活中也是柔情似水的妻子與母親。但是對航天事業全身心的投入,常常讓她們無暇分身顧及自己的小家。何艷常在工作間隙看著手機里孩子的照片發呆,趙梅多年來很少能為家人做上一頓飯菜,為兒子講一段故事…… “也曾經有過猶豫,想過放棄,但還是舍不得。”趙梅說,能從事自己熱愛的航天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是一種幸福。 “對于女性航天科技工作者來說,她們為事業做出的努力和犧牲往往更多,也更值得我們敬佩和尊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孫保衛說,“這‘五朵金花’,是千千萬萬女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縮影,也是我們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驕傲。” |
相關閱讀:
- [ 12-02]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三姑娘"--解密嫦娥三號探測器
- [ 12-02]嫦娥近月點15公里處動力下降 軟著陸不用降落傘
- [ 12-02]“嫦娥三號”升空 港媒稱“與有榮焉”
- [ 12-02]北大教授解讀嫦娥探月看點 月球虹灣區或有新發現
- [ 12-02]陜西打造“順風耳助“嫦娥”探月 確保天地溝通順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