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競爭大量發射探測器 曾想用原子彈炸月球
2013-12-03 11:05:48?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嫦娥奔月】回顧 人類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8年美蘇開始發射月球探測器。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登陸月球,小心翼翼地踏上月表,“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迅速傳遍地球。 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具高風險的工程,據統計,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但成功率僅51%。 1 高峰期(1958年至1976年) 美蘇競爭大量發射探測器 1958年至1976年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曾展開一場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競賽,美國共發射先驅者等7個系列54個月球探測器,成功35次,成功率65%;蘇聯共發射4個系列64個月球探測器,成功21次,成功率32.8%。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總結,這期間月球探測有4個特點:發射數量多,但成功率低;實現5種探測方式,分別是飛越、硬著陸和軟著陸、環繞、取樣返回和載人登月。 這是人類第一次月球探測高潮,在這次探月熱潮中,人們僅在月球正面約占全月面積5%的區域的9個地點取樣返回,月球車在月球正面巡視勘察最遠距離僅37千米,對月球的認識還比較有限和膚淺。 >>花絮 美蘇都曾想過炸月球 焦維新在新近出版的《月球文化與月球探測》一書中提到人類探月高峰期時,開篇小標題用了“美蘇都想用原子彈炸月球”,看上去聳人聽聞。 焦維新表示,這一建議確實提出過,且都有理論依據。美國學者認為,月球上大的隕石坑或者火山噴發時,產生的拋射物能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因此建議用導彈撞擊月球,或在月球上引爆原子彈。這一建議未被采納,原因是一旦發射失敗,原子彈在本國國土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蘇聯在1955年開始研制月球探測器。焦維新介紹,當時提出4種方案,其中一種方案是將一顆小型原子彈在月球表面引爆,產生令人驚奇的視覺效果,并讓遙感儀器分析爆炸時月壤的蒸汽,獲得月壤以及月球表面成分的信息。但這個方案完成實體模型后就終止了,原因是發射風險大,擔心落到地球上。 有人認為登月是騙局 從60年代初期開始,這場太空競賽的“勝利標準”變為率先登月。盡管如今距離美國首次登月已過去40多年,但仍有人認為登月是騙局。 焦維新指出,人們認為登月是騙局的一個理由是美國宇航員在月球表面活動時,在月面插上美國國旗的一張照片,顯示國旗在“迎風飄揚”,而月球上沒有空氣、也沒有風,因此該圖片被認為作假。 “其實并不是風吹起來的”,焦維新指出,仔細看的話這面國旗上端有一根橫桿,正是這根桿子將旗子展開,飄動的樣子也不是風吹的,而是航天員在插旗時使旗桿產生擺動,正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阻力,所以這種擺動在很長時間后才會停下來。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也在一次講座中認為登月是真實的,并作了詳解。他提到,40多年來4億人向美國航天局求證過這個問題,但美國航天局認為這個問題不值得回答。在歐陽自遠看來,這場大討論激發了人們對月球的好奇與求知,是一件史無前例的科普運動。 2 寂靜期(1977年至1993年) 未成功發射專門的探月衛星 焦維新提到,1977年至1993年間,人類沒有成功發射過一顆專門用于探測月球的衛星,使這20余年成為探月的寂靜期。 這段時間探月為何沉寂?焦維新認為,一者在于美蘇競爭有了結果,二者資料分析處理需要時間,在此之前提不出新的明確的科學目標,此外,在阿波羅計劃后,美國將興趣轉向發展航天飛機和探測火星,蘇聯則轉向空間站建設。而1990年日本發射“飛天”號月球軌道器也未獲得探測成果。 3 恢復期(1994年至21世紀初) 多國加入“月球探測俱樂部” 1994年美國發射克萊門汀號無人月球探測器,主要任務是驗證一些新技術,繪制月表三維地形圖,測量月表化學元素豐度和分布。此后幾年,日本、歐洲、中國和印度也成為月球探測俱樂部成員,韓國等國也躍躍欲試,提出月球探測計劃,人類探月熱情開始恢復。 第二輪探月活動共有11次,其中1次失敗,1次部分成功,其余全部成功,成功率大大提高,顯示出探月技術極大跨越。 當克萊門汀號用攜帶的雙基地雷達向南極發射電磁波并由地球站接收反射的回波時,地球接收的電磁波表現出水的特征,人類首次獲得月球上可能存在水的證據,給月球科學家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4 新熱潮(2007年至今) 最新研究證實月球有大氣層 焦維新將2007年作為新時期月球探測的分水嶺,認為該時期主要特點是普遍采用新技術,包括運載火箭技術、導航通信技術和探測技術等。 “月亮女神搶了先”,焦維新介紹,日本在2007年發射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開啟自美國阿波羅計劃后世界上技術最復雜、規模最大、耗資4.78億美元的探月計劃。 今年9月7日美國發射“月球大氣與塵埃環境探測器”(LADEE),以探測月球大氣層的散逸層和周圍的塵埃,攜帶了塵埃探測器、中性質譜儀、紫外與可見光光譜儀,還進行激光通訊技術驗證試驗。 “長期以來人們已經有觀念認為月球沒有大氣層,但實際上最近的研究證實,月球確實有大氣層”,焦維新介紹,與地球相比,月球的大氣層非常稀薄,由一些不同尋常的中性氣體組成。焦維新指出,月球大氣層的最主要來源和形成過程目前尚不清楚。(記者商西) |
相關閱讀:
- [12-02] 嫦娥三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個地外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器
- [12-02] 專家外媒翹首眺望嫦娥出發
- [12-02] 嫦娥三號成為社交網站熱話題
- [12-02] “嫦娥三號”升空 港媒稱“與有榮焉”
- [12-02] “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整流罩殘骸墜落江西遂川
- [12-02]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三姑娘"--解密嫦娥三號探測器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