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開始的天氣可謂“變化多端”,好不容易送走了寒潮,迎來了幾天晴朗干冷的天氣,卻又被匆匆而來的霧霾打破了局面。12月伊始,我國中東部地區迎來了大范圍霧霾天氣,江蘇、上海等地更是遭遇重度霾,原因何在?霧霾何時能結束?中國氣象網聯合新華網采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為網友解答。 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何立富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賴敏 新華網記者 張晉龍 攝影:中國氣象報記者 莊白羽 霧霾“現身”中東部 局地PM2.5濃度飆高 記者:此次霧霾天氣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何立富:此次我國中東部大范圍霧霾天氣從12月1日開始發展。2日,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上海等地出現以霾為主的污染天氣,空氣質量較差,能見度偏低。這些地區的PM2.5濃度基本在150微克/立方米以上,部分地區甚至高達300至500微克/立方米,AQI(空氣質量指數)達到三級(輕度污染)至五級(重度污染),局部地區接近六級(嚴重污染),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與此同時,四川盆地、貴州大部、湖南西北部、云南東部和南部、江蘇大部、安徽東北部、上海、福建西北部出現了大霧天氣,局地地區能見度不足500米,尤其是下半夜到上午這一時間段,大霧發展最為明顯,對當地交通的不利影響較大。 入冬以來最大范圍霧霾 持續時間長 記者:這次過程有什么特點?冬季的霧霾和其他季節相比,容易出現什么特點? 何立富:從地域分布來看,此次除了華北地區以外,還影響了整個華東地區,可以說是今年入冬以來,我國范圍最大的中度到重度霾天氣過程。另外,空氣污染氣象條件等級較高、持續時間長也是本次過程的一個突出特點。 冬季霧霾的主要特點在于由于夜間地表輻射冷卻作用,更容易使地面氣層水汽凝結,從而形成冬季比較常見的輻射霧。 記者:此次霧霾天氣成因是什么? 何立富:11月26日至28日,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今年入冬以來首次寒潮天氣過程,并于月底趨于結束。前期地面由干冷空氣控制,隨著冷高壓進入東部海上,其勢力逐漸減弱,中東部大部地區轉受變性高壓控制,大氣層結穩定,地面風小,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同時,氣溫從11月29日開始緩慢回升,由北風轉為偏南風,近地面濕度緩慢增加,為霧霾形成創造了條件。 西南地區出現大霧天氣則與當地濕度大、無冷空氣影響、地面輻射效應強,以及局部陰雨相間等因素有關。 記者:江蘇、安徽、上海等華東地區遭遇了重度霾的襲擊,上海還首次啟動了霧霾橙色預警,這是否比較罕見? 何立富:相比往常,江蘇上海等華東地區此次出現范圍大、持續時間長、局地PM2.5濃度高達30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重度霾確實比較少見。一方面由于冷高壓從華東一帶入海以后,變性高壓處在東部沿岸,使得地面濕度增加較快;另一方面由于前期弱的偏北風轉為后期弱的偏西偏南風,比較利于周邊污染物在這一帶地區的匯集。 霧霾雙預警齊發 9日前后有望徹底消散 記者:中央氣象臺從何時開始發布預警?預計此次大范圍霧霾過程何時結束? 何立富:中央氣象臺于12月2日10時開始發布霾黃色預警,18時發布大霧黃色預警,目前預警仍在持續中。 如果沒有足夠強勢的冷空氣前來驅散霧霾,這種灰蒙蒙的天氣狀態仍將持續。預計12月4日至8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勢力偏弱,我國中東部地區風力較小,氣象條件不利于華北中南部至長三角地區等地空氣中污染物的擴散。 直到9日霧霾天氣將有望徹底消散。預計12月8日至11日,一股較強冷空氣自西向東將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淮河以北大部地區伴有4~6級偏北風;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將下降4~8℃,局部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0℃;8日下午開始,華北中南部至長三角地區等地空氣污染氣象條件自北向南將明顯改善,9日早上,中東部持續多日的霧霾天氣將結束。 外出做好防護 加強交通安全管理和污染物控制 記者:您對公眾做好防護,以及有關部門采取措施有什么建議? 何立富:首先,霧霾天氣將使空氣質量明顯降低,影響身體健康,建議受影響地區的公眾做好防護措施,盡量減少外出,外出時可佩戴口罩,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患者。 其次,針對可能出現重度空氣污染的區域,應當適當采取應急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 另外,由于霧霾天氣導致能見度降低,建議有關部門加強機場、港口和高速公路等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原標題:聯合訪談:專家詳解我國今年入冬以來最大范圍霧霾天氣將持續到8日 公眾仍需加強防范) |
相關閱讀:
- [ 12-02]中央氣象臺霧霾雙預警齊發 華北華東局地有重度霾
- [ 12-02]霧霾天不會一夜澄清,關注空氣質量活動贏“天天鮮呼吸”!
- [ 12-02]用制度廓清“打招呼”的霧霾
- [ 11-27]張孝德:建議北京推行污染稅解決霧霾問題
- [ 11-27]張孝德:建議北京推行污染稅解決霧霾問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