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晨報關于麗都花園路井蓋底下有人居住的消息一經發布,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得到網友的大量轉發和評論。不少讀者給晨報打來電話,希望能為在井下居住者提供幫助。井下居住的王先生不知去向,七旬老太稱來京已20多年,靠撿廢品為生。 住井下男子不知去向 上午,記者再次來到現場,發現多家媒體記者來此探訪,老太太前天搭在鐵柵欄上的棉被不知去向,在井下居住20年之久的王先生也不見蹤影。王先生居住的井不到3平方米,一側放著軍用棉被,另一側擱著一個綠色箱子,箱上放著兩雙舊鞋。井壁四周的管道上放著衣物和生活用品。 “早上他還在洗車呢,8點左右來了兩名陌生男子把他帶走了,其中一位個子在1.7米左右,另一位稍矮、較胖。”附近的環衛工人謝先生向北京晨報記者說。記者向前晚為王先生提供住所的停車收費員打聽,得知王先生并未按照民警安排的住處前往居住,當晚仍居住在井內。 老太撿廢品為生 晚上9時許,老太太一出現在井蓋附近,十幾位等候多時的記者蜂擁而至,爭相跟隨老太太進入井底(見圖)。記者發現,井內約2平方米左右,只有幾床破舊的棉被鋪在地上。“這些棉被都是撿來的,還有別人給的。”據老太太介紹,她家在河南商丘,今年66歲,二十多年前來北京。她說,在井內居住約20年。“每天早晨5點左右出門,到三里屯、團結湖一帶撿別人喝剩的飲料瓶,晚上9點左右回來,每天大約要走四五十里地。一個瓶子能賣8分錢,每天能掙10多塊錢。”老太太從口袋中掏出一天賺的所有錢,包括一元、一角的紙幣,還有許多硬幣。記者粗略統計,共有18元左右。 在老太太隨身攜帶的包里,記者發現還有兩個吃剩下的饃饃。“我平時主要就買饃饃吃,晚上回來有時到麗都飯店內打開水泡方便面。這一片外國人挺多,他們有時候也會送我一些面包。”談及為何來北京,她說:“家里太窮,到北京撿瓶子一年還能賺幾百塊錢。”她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她家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現在40歲左右,尚未婚娶,二兒子育有兩個孩子。“他們自己糊口都困難,沒法兒養活我。去年回家,孫子還跪在我面前說想上學,可是沒錢,我把攢的900元錢全部給了他們。現在大孫子8歲,上二年級,小孫子5歲。”老太太透露,井蓋被人封過數次,“不過他們走后,我就用鋸條將鐵絲鋸開,接著下去居住。有好多井蓋底下可以住呢,實在不行我就去三里屯,我發現那邊也有地方可以住。”說完,老太太不好意思地笑起來。 兩名老鄉前來投奔 在與老太太聊天的過程中,又有一男一女兩名拾荒者回來。“他們都是我的老鄉,剛剛來北京沒多長時間,我外出撿垃圾時遇到的。”這兩名拾荒者以兄妹相稱,都來自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 “哥哥今年68歲,我今年63,來自同一個地方,所以叫他哥哥。他來北京大約兩個月,我才來沒幾天,都以撿飲料瓶為生。沒地方住,外面太冷了,所以過來‘投奔’她。”記者發現,兩位老太太居住在同一個井內,老大爺則在西側不遠處的一個井內單獨居住。 好心人伸出援手 井蓋底下有人常年居住的消息一經發出,不少讀者向北京晨報打來電話,希望能為這些居住者提供幫助。北京城市學院表示,若王先生愿意,校方愿為王先生提供住所,并為其安排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愿資助王先生的三位孩子上學,直至大學畢業。讀者周先生也希望能為王先生的孩子上學提供幫助。 兩位自稱朝陽區將臺地區辦事處的施工人員到此測量,施工人員表示,暫時未查到這些井的產權單位。“我們打算在井蓋上安裝防護罩,用鎖鎖住,留下聯系方式,若相關產權單位需要下井檢查,可跟我們聯系。”據施工人員透露,防護罩將做成一個高1米,長寬均為1.4米的長方體鐵罩。 晨報96101現場新聞 記者 楊奕/文 王巍/攝 |
相關閱讀:
- [ 12-06]北京井底居住者:拒絕救助站 不高聲說話恐遭驅逐
- [ 12-06]北京多處井底為“蝸居地” 井下生活已存在多年
- [ 09-23]尤溪:跳出“小井底” 打造“大通道”
- [ 11-26]28歲油漆工被異味嗆暈摔井底 幸被工友及時救出
- [ 02-08]南安官橋鎮山林村井水飄農藥味 井底現藥瓶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