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曾言:在獄中生活的精神支柱來自中國
2013-12-07 07:39? 熊爭艷、白潔、侯麗軍、梁淋淋?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晨 黃曉夏 |
分享到:
|
“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于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后再度升起。” 6日,地處鬧市的南非駐華使館,兩條暗紅色橫幅和曼德拉的大幅遺像格外引人注目。 北京時間6日凌晨,95歲的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逝世。 萬里之遙的北京,從中國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從這個城市的四面八方,來到南非駐華使館,最后送別這位結束了種族隔離制度、塑造了新南非的偉人。 “請不要用閃光燈” 1994年,中國外交官王學賢第一次見到曼德拉。這位身板筆直的老人,作為南非第一位民選總統,在聯合國發表演講。令王學賢詫異的是,演講后曼德拉與各國代表會見時,工作人員提醒,拍照不可以用閃光燈。 1998年,王學賢成為中國首任駐南非大使。這時他才知道,羅本島18年的牢獄生活損害了曼德拉的眼睛,使他對燈光非常敏感。 6日清晨,王學賢從電視新聞中聽到,老朋友曼德拉走了。 “意料之中,畢竟他受病痛折磨多年,但我還是很難過,很難過。”王學賢語速緩慢。“他駕著南非的彩虹,走完了他的漫漫自由路。” 王學賢最后一次見到曼德拉是12年前,離任前的辭行拜會。 “曼德拉問我:回北京后干什么?我說會過一種閑云野鶴的生活。”王學賢說。 曼德拉反問:“你知道退休以后最難受的是什么?” “不知道,請賜教。”王學賢答。 曼德拉說:“是第二天醒來不知道要干什么。” 時隔多年,王學賢仍忘不了當時曼德拉身后的那幅畫。畫上,曼德拉背著整個非洲,雙手反抱,非洲大陸也伸出雙手,摟住曼德拉的脖子。標題是let go(放手吧)! “這幅畫實在是太貼切了,是曼德拉與非洲之間極其深切、牢固關系的寫照。”王學賢說。 曼德拉與中國也有很深的淵源。 “曼德拉說,他對中國心儀已久,很想去看看那塊偉大的土地和人民。”錢其琛在其著作《外交十記》里說。 1992年10月,在獲得自由兩年多后,曼德拉訪華成行。“接待規格之高,如同接待國家元首。”錢其琛回憶,歸國前,曼德拉在北京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對自己所受到的真誠歡迎和高規格的接待,深為感動。 “466/64,我至今珍藏著這件T恤” 2011年,曼德拉93歲生日前夕,中國記者裴廣江踏訪了曼德拉的家鄉——南非東開普省古努鎮。 那里圓形的草房隨處可見,通往曼德拉出生地姆韋佐村的道路依舊坑坑洼洼。“除了那座位于古努鎮的曼德拉博物館,他的家鄉至今并未因他而得到政府過多關照。”裴廣江說。 同樣在南非常駐過的新華社記者袁曄,有幸與曼德拉比鄰而居,并多次與他面對面。 在袁曄看來,曼德拉的家與周圍住戶沒什么差別:一棟兩層小樓,安靜的院落內外鮮花吐艷。唯一不同的是他家門口有24小時保安。 袁曄也曾尋訪孤懸于大西洋的羅本島監獄。關押曼德拉的牢房是一間不足4.5平米的狹小單間,一張小飯桌、一個馬桶和一條鋪在地上的破舊毯子還擺在原處。 曼德拉的服刑編號是466/64,他是1964年到達羅本島的第466位囚犯。在普通人看來,這種給自己帶來無盡屈辱和傷害的記號能早點忘掉才好,但曼德拉做出了相反的選擇。從總統職位退下后,他以此號碼發起抗擊艾滋病46664慈善運動,通過舉行大型音樂會和教育活動,幫助南非人抵御艾滋病的威脅。 至今,袁曄還珍藏著一件印有466/64的黑色T恤,是曼德拉基金會送給記者作為留念的。 曼德拉首次訪華時,新華社攝影記者劉建生全程報道,定格了曼德拉在北京大學獲名譽博士學位的瞬間,也記錄下曼德拉在八達嶺長城與中國青年的交談。 “曼德拉喜歡和中國人聊紅軍長征。” 劉建生說,曼德拉視長征精神為全人類的財富,熟悉中國革命歷史,對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的革命之路非常欽佩。 曼德拉在牢房里堅持看《毛澤東選集》(英文版),不時比較和思索南非、非洲大陸的民族解放和中國蓬勃發展的革命運動。曼德拉曾說:“我在羅本島獄中生活的精神支柱來自中國!” 一束白菊,一個中國結,一個深深的鞠躬……人們陸陸續續來到南非駐華使館,獻上自己的悼念和哀思。(記者:熊爭艷、白潔、侯麗軍、梁淋淋) |
相關閱讀:
- [ 12-06]李源潮赴南非駐華使館吊唁曼德拉逝世
- [ 12-06]法國非洲峰會開幕 各國領導人為曼德拉默哀
- [ 12-06]外交部就曼德拉逝世、東海防空識別區等答問實錄
- [ 12-06]楊潔篪就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逝世表示哀悼
- [ 12-06]金融時報:曼德拉留給世人的豐厚遺產
- [ 12-06]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贊曼德拉心胸寬廣 有親和力
- [ 12-06]外交部:中國領導人將出席曼德拉吊唁活動
- [ 12-06]外交部:中國領導人將出席曼德拉吊唁活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