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養老保險”提供“一條龍服務” 不只在武漢,合眾人壽養老社區的布局遍布全國,未來十年在全國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千億。此前,泰康人壽、新華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保險公司的養老社區也早已展開布局。 以泰康人壽在北京昌平推出的高端養老社區為例,與該項目掛鉤的“財富尊贏”保險產品的起步價在200萬元之上,贈送養老社區一室一廳免費入住。而如購買價錢更高的產品,老人從醫護到公墓,全部由泰康負責。 日前,保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已經有8家保險機構進行養老社區投資,計劃投資額是150億元,而實際投資額是50億元。 養老社區模式是否可持續受質疑 剛剛做完一項養老社區研究課題的南開大學教授江生忠本周四在一次公開論壇上表示,在研究養老社區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和擔憂,商業保險公司在開發養老地產的時候,如果保險產品的銷售和養老機構服務的銷售對接不好,會存在銷售誤導問題。另外,法律上也存在障礙,按照保險法規定,保險給付是貨幣現金給付方式,沒有實物給付、服務給付。 江生忠認為:“如何把保險產品和保險服務與養老產品對接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給人感覺商業保險公司更多就是地產投資商,如何把保險的優勢延伸到養老機構里面,包括責任險、包括護理保險,包括其他的醫療保險這方面探索不多。” 據江生忠介紹,從國際經驗來看,無論是美國、英國、日本,沒有一家保險公司像中國那樣做,即保險公司從拍地、開發、投資、運營,這條線拉下來,持續時間至少30年。比如在美國,基本上是財務性投資,通過基金方式投資。像日本方式和英國方式基本上屬于等到房地產蓋起來以后,發現這個地產很好就買入,再開發養老院。而中國險企目前的方式需要深思和考慮,這種投資模式是不是可持續? 熱衷養老社區背后被指意在圈地 自從2009年頒布的《保險法》允許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之后,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已從個別公司的試點發展到目前已有8家公司介入。不過,在這一過程中亦伴隨著對保險業熱衷養老社區意在圈地的質疑。 一些地產界人士懷疑,部分保險公司過度追逐養老地產的直接動力可能是因為能享受到優惠政策而大肆圈地,有能力的險企不僅能從地方政府低價拿到地,而且國家還給予補貼。其他可能的優惠還包括減稅免稅、配套出讓商業住宅用地、專項補貼等。 由于多數養老社區項目定位高端,不少人認為,坐擁優惠政策的保險公司其實是借養老的公益之名行牟利之實,通過低價圈地轉手進行高端開發。一位放棄購買泰康產品的人士曾在泰康人壽客戶高端推薦酒會上質疑,純商業性質的產品為何要享受政府優惠政策,這不是拿著納稅人的錢補貼富人嗎? 多數險企對“以房養老”持觀望態度 和保險公司爭相進入的養老社區領域相比,同樣將由商業保險公司來操辦的“以房養老”卻因為種種原因而面臨著“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 今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將有規劃地試點“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隨后這一被概括為“以房養老”的政策引起了普遍關注,卻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社會輿論的反彈。在未對“以房養老”模式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社會上不少人將該模式誤讀成政府將從養老保險中退出,而由老百姓自己通過房子來解決養老問題。 本周三,保監會人身險部副主任袁序成在一個保險論壇上強調,“以房養老”只是給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多一種養老方式的選擇,并沒有借此否定養老社會職責、政府職責。“以房養老”目前仍在研究過程中,保監會正牽頭組織保險公司積極探索和研究這個問題,下一步,與民政部、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等有關部門積極推動這項工作。 |
相關閱讀:
- [ 11-06]“以房養老”彌補養老金欠缺 面臨雙重挑戰
- [ 11-03]“以房養老”下月出方案
- [ 11-03]專家:“以房養老”適合中國國情 明年或推出產品
- [ 10-22]“以房養老”并非最佳選擇 只適合于部分老人
- [ 10-19]為何"以房養老"在國外遇冷? 新加坡:套現不明顯
- [ 10-12]國外如何“以房養老”:子女還清貸款后還可繼承
- [ 10-12]國外如何“以房養老”:子女還清貸款后還可繼承
- [ 10-09]以房養老首倡者:以房養老試點并非政府行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