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探討中國夢理論框架和內涵
2013-12-09 18:54? 簡介?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李艷 |
分享到:
|
以下是中國夢蘊含的幾種本質矛盾: 1. 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 2. 經濟發展與社會失衡:要平衡城鄉之間、沿海與內陸之間的投入(通常,投資發達地區效率更高,但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失衡。) 3. 國家與個人:要平衡國家項目(例如基礎科研、太空計劃、國防需求等)與人民的當下之需(比如醫療)之間的投入。 4. 國家與世界:要平衡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和海洋糾紛;保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不破壞全球利益。 5. 長遠與短期:要平衡長遠項目(例如南水北調工程)與短期需求(例如對貧困居民和農村居民的補貼)之間的投入。 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矛盾。但是時刻注意并直面這些矛盾可以使中國夢從總攬全局的角度出發,并成為推動實踐的指導原則。需要注意的是,我的目的并非解決這些具體矛盾,而是提出認識中國夢的多種思維方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與中國夢 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中國描繪了一幅變革性的藍圖,為中國夢的實現指明了道路。習近平就三中全會《決定》向全會做說明時說:“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他還強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這一代中國人民聽到的改革最強音,也是中央追求高標準高質量的公開承諾。 一系列改革計劃令人振奮,每一項改革本身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改革包括但不限于: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允許私有資本進入新的領域;國企改革;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推進市場定價機制(油、汽、水、電、通信服務等定價交給市場);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上海自貿區;財政體制改革(包括減少土地出售收益);地方政府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農村土地改革(保護農民權利);保障農民工權利;加強民主協商,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司法體制改革(標準化,減少地方干預);加強反腐機制;加強環境保護;放開單獨二胎;取消勞教制度等,在此不一一列舉。雖然推行改革是一項復雜工程,而且要花費數年,但對一個大國而言,這是了不起的一步。 多少年后,歷史學家回望歷史,很可能會把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評價為“繼往開來的里程碑”,其重要意義不亞于1978年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把中國的重心由意識形態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其重要意義不容置疑。同樣,習近平給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帶來的一系列復雜變革,其重要意義也不容置疑。 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了中國的發展藍圖,雖然不保證結果的成功,但它勾勒了新一代中國領導人眼中的成功。簡言之,三中全會《決定》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最后,我想說,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夢提出了不同的解讀,這是好事。這樣,人人都可以探討中國夢的理論基礎,并加強其實踐運用,同時駁斥那些針對中國夢的批評與蔑視,進而有助于實現習近平主席呼吁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實現中國夢,讓中國崛起,將造福全世界。 作者簡介: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博士,與中國領導人和中國政府關系密切,著有《中國領導人是如何思考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等。庫恩博士是國際企業戰略家和投資銀行家,并且在CCTV、BBC、CNN、Bloomberg等多家媒體擔任評論員,還是《中國日報》與《南華早報》專欄作家。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