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礦產開發邁向產業化 專家吁盡快設游戲規則
2013-12-10 07:20? 謝瑋 白朝陽?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責任編輯:陳瑋 黃曉夏 |
分享到:
|
“城市礦產” 邁向產業化 專家呼吁政府盡快設立“游戲規則”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謝瑋 白朝陽|北京報道 2013年9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通知,同意10個園區為第四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所謂“城市礦產”,是對廢棄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的形象化比喻,指從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城市各個角落的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信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中,提取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 開發“城市礦產”,循環利用廢棄資源一直被視為朝陽產業。有人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建設50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管理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建設將有利于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廢物循環利用產業產生了積極的示范效應,但這還遠遠不夠。 垃圾變“礦產” 企業看好 華新綠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北京市8家具有汽車拆解回收資質的公司之一。公司董事長張軍向《中國經濟周刊》詳細介紹了該公司的業務模式,即將報廢汽車和電子垃圾回收進行拆解,然后進行徹底破碎,將報廢車輛中所具有的鐵、有色金屬、塑料、銅等不同物質分開。同時,拆解過程中仍完整可用的零配件將被二次銷售。 張軍向《中國經濟周刊》曬了企業的“賬單”,以北京出租車所采用的現代伊蘭特車型為例,拆解一噸報廢車輛所得廢鐵約為800公斤,以市價一噸廢鐵1600元計算,收入約為1200多元。此外,一噸報廢車輛中廢銅廢鋁的售價總額可達200元。通常情況下,拆解后的二手零配件平均銷售收入為1500元。因此,拆解一噸報廢車輛的毛收入約為2900元。除去收購成本(2200元)、稅費及其他人工費用,拆解一噸報廢車輛的凈利約為200元至300元。 事實上,張軍的汽車拆解回收生意僅僅進行了不到3年,作為由IT產業跨界至城市礦產開發的實踐者,他對行業發展十分看好。 “目前,(公司)月均拆解量已保持在1600噸。二手配件銷售到全世界50多個國家。”張軍高興地表示。 同樣得到市場認可而進入規模生產的另一個主要“城市礦產”是城市生活垃圾。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是處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新方向。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已將“支持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產線和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線的建設”列入我國建材工業發展重點。目前,包括中國建材集團、金隅集團和海螺水泥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均在不同程度上建成運營了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生產線。 瑞士豪瑞集團中國區總裁、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恩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該公司目前正試圖通過利用協同處理技術,建設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廢棄物的生產線。2013年底,在華新的40多個水泥工廠中,投產和籌建的項目將達到30個。 中國科學院環境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研究所閆大海博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協同處理技術是發掘城市礦產的有效途徑。通過協同處置廢棄物而產生的飛灰和熱能,對于水泥生產過程本身是一種“省燃料、省原料的技術”,能夠有效減少水泥的生產成本。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可燃廢物對燃料和原料的應用替代比例分別達20%和30%。此外,水泥廠還有部分廢物處置費收益。 缺乏“游戲規則” 政府需“給力” 根據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產值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城市礦產的開發和利用被稱為“靜脈產業”或第四產業,但在宋國君看來,我國“城市礦產”的發展還遠未達到產業化階段,推動“城市礦產”等循環經濟產業發展,不能僅靠市場。 宋國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阻礙城市礦產實現產業化的根本原因是產業政策缺失。從源頭上看,整個體制缺乏完善的回收利用體系和支持政策。傳統的城市廢棄物處理體系束縛了生活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回收、分類、運輸和處理等環節的無序。更重要的是,我國國民垃圾分類意識薄弱。 張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日本和歐盟都已經走在了產業發展的前列,但是二者選擇了不同的路徑,日本以精細化處理為主,對每種金屬、每種塑料,甚至每個元件都能進行分類;而在歐盟,尤其是德國,則是以集中粗加工為主,不如日本精細,但是效率更高。“但是,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其背后都有非常健全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而在我國,環保企業享受到的政策支持太少,法律對社會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很弱。長此以往,不僅是對資源極大的浪費,是對環境極大的破壞,對于環保企業來說,也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美國環境保護機構公布數據顯示,目前全美共有約5.6萬家公私企業涉及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行業,創造就業崗位達110萬個,每年的毛銷售額高達2360億美元。而在我國,很多城市礦產要么被填埋焚燒,要么被小作坊粗放處理造成二次污染,最終流到正規環保企業的少之又少。 “目前我們所謂的拾荒者,不存在勞動保障、不存在職業尊嚴,實際上并不能夠稱之為就業。”宋國君表示,根據他的研究,臺灣通過發展“城市礦產”帶動就業的做法非常成功。通過從源頭上設立垃圾分類處理廠從而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可以肯定的是,不存在資金(短缺),不存在技術(落后)的原因。”宋國君認為,現實的困境在于,推行垃圾分類會直接觸及許多人的利益,例如城市環衛部門及垃圾處理廠。 解鈴還須系鈴人。“目前來看,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建設將有利于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廢物循環利用產業產生了積極的示范效應。但這還不夠,這個產業想要發展起來,一定要有政府(作為)。” 宋國君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政府應當為市場有序運行建立合理的“游戲規則”。要完善產業鏈上、中、下游的配套政策設計,首先,對產業鏈源頭的生產者實行組織,即完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其次,在產業鏈中端的物流環節,實行轉移鏈制度,通過上中游多企業的協同運營,實現廢棄物由點到點的運輸轉移,保證廢棄物資源進入下游的生產開發環節,最后,對生產者即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商執行運營許可即排污許可等特許制度,制定對資源循環經濟企業的扶持政策。 |
相關閱讀:
- [ 12-05]龍巖化礦產業出口首破1億美元
- [ 12-05]龍巖化礦產業出口漸入"佳境" 出口首破1億美元
- [ 11-27]龍巖前10月化礦產品出口首破1億美元
- [ 11-13]武平人大高效推動礦產業發展撬動礦業經濟“綠色升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