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社長介紹李長春卸任后首部著作出版始末
2013-12-10 14:19? 田朝暉、王京雪?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張海燕 黃曉夏 |
分享到:
|
“長春本人審看了4次,對每篇文章逐字審定”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本書編輯出版的緣起? 黃書元:2012年9月26日,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很多同志向長春同志建議,把他十多年來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的講話、談話、文章、批示搜集整理,十八大后出一本書。書稿內容的整理選編主要由文稿編輯組負責,之后,我們接過來,前后單樣書就印了9次,長春本人審看了4次,對每篇文章逐字審定,書稿基本定型以后,還3次向有關部門領導同志征求過意見,最后由中辦審批通過。期間,我社參與的編輯人員就有20多人,專業校對也有20多人,從我們拿到書稿到出版,前后工作了8個多月。 記者:書中收錄文稿91篇,照片69幅,選擇標準是什么? 黃書元:本書收錄的文稿絕大多數是第一次公開發表,都是與文化體制改革相關的內容。有些文章進行了節選和摘錄,并減去了不同文章間重復的部分。選擇集中于文化領域和重點體現改革發展思想,能體現理論性、創新性和可讀性的文稿,所選文章沒有老生常談、陳詞濫調,充滿著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考。 收錄的照片都非常生動,信息量很大,絕大部分都是長春同志在基層調研考察的工作照,側面反映了他這些年的工作實踐,細看之下,背后有許多故事。比如新華社記者拍攝的一張在藏民帳篷里調研的照片——在西藏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上,長春同志在藏民帳篷里拿著電視遙控器選臺,檢查太陽能電視機能不能收到電視,一旁桌子上的鮮奶還冒著熱氣,這是他深入基層調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一個側影。有很多這樣接地氣的照片,我們能從中讀出很多東西。 記者:長春同志對本書有沒有具體要求?編輯過程中難點何在? 黃書元:長春同志對這部書的要求就是保持文稿的歷史原貌,客觀真實,充分考慮讀者的閱讀需求,力爭取得理論性、思想性、歷史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統一,所以對書稿沒有進行大的改動,幾次征求到的意見也主要是對時間、地點、人名等事實細節上有些修改。 編輯難點有兩個,一是前期,編輯組從龐大的資料中整理挑選出與文化體制改革相關的稿件;二是給書中內容加注。有人說所有學問里,下注是最大的學問,你要去找到每個詞的來龍去脈,并且講清楚,這屬于文稿之外的新創作,需要翻閱大量的資料進行核對,這是我們投入精力較多的一個部分。 |
相關閱讀:
- [ 09-06]人民出版事業90周年紀念展在京啟幕
- [ 12-10]李長春《文化強國之路》首次披露大量講話文章
- [ 12-09]李長春新著《文化強國之路》出版 多數內容首次公開
- [ 12-09]李長春卸任后首部著作出版(組圖)
- [ 12-09]李長春新著《文化強國之路》出版 多數內容首次公開
- [ 12-09]李長春部分“內部”講話首次公開 本人逐篇審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