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 “黃金水道”綜合效益凸顯
2013-12-11 22:4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藍曉梅 黃曉夏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杜斌陳剛秦華江)經過11年的奮戰,中國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近日正式通水,10日此次調水過程結束。工程干線全長1467公里,設計年抽江水量87.7億立方米,總投資500多億元。沿線江蘇、安徽、山東3省71個縣(市、區)約1億民眾受惠。 據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估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黃河以南從東平湖至長江將實現全線通航,1000至2000噸級船舶可暢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換算下來,新增加的運力抵得上新建一條“京滬鐵路”。 專家指出,隨著長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干旱的北方地區,水資源將提升沿線地區人口、經濟、社會的承載和發展能力,產生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按照規劃,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北送,總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南水北調工程分期建設,目前正在實施東、中線一期工程。其中東線于2002年最早開工。中線一期工程建設進展順利,主體工程將于今年底基本完工,明年汛后通水。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自長江下游江蘇境內江都泵站引水,通過13級泵站提水北送,經山東東平湖后分別輸水至德州和膠東半島。 從經濟和社會效益上看,工程通水后,沿線城市及工業將增加供水量22.34億立方米;農業增供水量12.65億立方米,涉及灌溉面積3025萬畝;航運船閘增供水量1.02億立方米。此外,工程所建泵站還可雙向運行,增加排澇面積266萬畝,使其排澇標準由不足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據可研報告測算,東線一期工程多年平均供水效益達109.5億元。 通過這項工程,水利技術裝備應用水平和綜合效益也得到了提高。“通過對荷蘭、日本等國泵站技術的引進、吸收、再創新,新建的泵站有效解決水往高處流的問題,其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張勁松說,泵站的制作、運行及安裝技術已經向外輸出。 在加強工程建設的同時,南水北調還加大治污和生態環境建設。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水源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榮迎春說,工程沿線的綠化率和人居環境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生態效益凸顯。 “在10年前的規劃論證階段,東線一直存在水質不達標問題,少數地方在相關專家考察后,不愿意引進來自東線的水。”張勁松說。 借南水北調的東風,工程東線沿途各地的水環境治理實現根本轉變。輸水沿線監測斷面水質全部持續穩定達標。 十年來,江蘇、山東兩省通過簽訂治污工作目標責任書,關閉排污口、截蓄中水,關停并轉了一批污染嚴重企業,沿輸水干渠污染入河總量持續減少。自2012年11月起,東線黃河以南段各控制斷面水質全部達到規劃目標要求,輸水干線達到Ⅲ類水標準。 污水治理能有這樣的成績,既是因為中央系統的督導機制有效發揮作用,也有地方堅持“誰污染,誰治理”原則落實治污責任的因素。 “中央經常不定期有專家下來督導檢查污水治理情況,且不與地方打招呼,查出問題后便予以通報,不留任何情面。”榮迎春說,這種督導方式倒逼地方不能有任何懈怠,必須要把責任落實到位。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后,北方地區一部分人將告別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歷史,地下水嚴重超采的局面也將逐步得到遏制。 有關專家指出,南水北調東線區域經濟總量大,缺水一直是其發展的掣肘,通水后將縮小其先天性資源差距,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長江學者、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黃少安說,南水北調東線通水將使南北水資源真正實現優化配置,為南北方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參與采寫記者:劉寶森) |
相關閱讀:
- [ 12-11]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水質穩定達標
- [ 12-09]解讀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造福蘇魯皖1億人民
- [ 12-09]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 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
- [ 12-08]南水北調中線干線開工最晚項目主體工程完工
- [ 12-08]習近平就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