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比勒陀利亞12月11日電 題: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中新社記者 宋方燦 12月11日,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的街頭格外不平靜。前總統曼德拉的遺體在早7時到8時經過比勒陀利亞的大街,供民眾沿途相送,盛況可謂萬人空巷。8時許,遺體進入南非總統府聯合大廈,被安放在總統府最高處的空曠地。南非政府臨時搭建了一個白色的方形小屋,作為吊唁用的靈堂。 曼德拉的遺容上午并未允許公眾瞻仰。曼德拉的家人和各國領導人相繼來到聯合大廈,默默瞻仰曼德拉的遺容,表達內心的哀思。據稱,上午的瞻仰儀式氣氛凝重,照顧曼德拉起居多年的私人助理泣不成聲,曼德拉昔日的對手、南非迄今最后一位白人總統德克勒克的妻子也不斷拭淚。 中午12點開始,民眾和媒體才被允許進入,此時,已經有數千人排好了長隊,準備進入瞻仰。“塔塔(父親的敬稱)現在安息了。我一大早就過來了,希望能盡早進入看一眼他。”靜靜地排隊等候的杉德卡尼說,“我現在敢自豪地對別人說‘南非是我的家’了,這都要歸功于塔塔出色而辛苦的工作。” 記者持有官方的葬禮采訪證件,出示后直接進入總統府。在總統府的草坪上,記者看到十幾輛裝甲車陳列在一邊,荷槍實彈的士兵警惕地看著周圍的一切,隨時準備應對各種不測。總統府周邊也會不時有騎警的馬隊經過,負責外圍的警戒。 因為大部分的民眾被堵在外面,總統府內的第二道關卡前顯得并不擁擠,很多人從容在悼念薄上寫下自己的感受。“我是一個出生在東開普省措洛的女孩,現在已經在總統府工作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維恩寫道,“我認為,您是真正解放了我們。” 進入最后一道關卡后,記者經過安保人員的指導,一路向上,來到總統府前面的廣場。這里有幾十人在排隊等待,工作人員收走了記者的相機,說禁止使用任何相機或用手機拍照。記者繞到靈堂的北面,然后通過靈堂的東門,與一名瞻仰者并肩進入靈堂。 靈堂并不大,簡單而肅穆。記者從曼德拉的靈柩左邊走過,玻璃的棺材蓋子雖然合著,但可以通過玻璃清楚地看到曼德拉的面容和衣著。他上半身穿著傳統的彩色蠟防印花襯衫,下半身則被蓋住。他表情安詳,面部肌肉略顯松弛,歲月在他臉上雕刻出的皺紋絲絲可見,臉色比照片中的他更加黝黑。此時此景,在我眼中,這不是叱咤風云的政治領袖,不是一呼百應的新南非“國父”,而是一位和藹的長者,一位慈祥的老人。 就是這位95歲的老人,一生為了南非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奉獻了幾乎全部的青春與心血。27年的牢獄生活,非但沒有摧毀他的意志,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必勝的斗志。最終,古稀之年的他以勝利者的身份走出了監獄,以德報怨,促成了民族的和解,締造了一個全新的“彩虹之國”。 也是這位老人,在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并當選總統后,在聲望的頂端功成身退,只擔任了一屆總統。近年來,高齡的他臥床在家,飽受病痛的折磨。最終,重病半年并一語未發后,他閉上了自己的眼睛,長眠于約翰內斯堡的家中。 “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這首在中國膾炙人口的《光輝歲月》歌曲中,如此唱道。雖未在曼德拉生前有幸一睹其真容,但通過幾日來對南非民眾的采訪,對各方聲音的傾聽,記者對這位長眠了的反種族隔離斗士的敬意油然而生。一個人投入到膚色斗爭中,能拯救一個分裂邊緣的國家,能讓占國家八成以上的人不再受到歧視和隔離、享受到平等和自由,能得到包括對手在內的全體國民的尊敬與認可,其所開創的功業與散發的魅力可想而知。 記者止步凝思間,身后的一名瞻仰者突然放出悲聲,讓人聞之動容。記者步出靈堂后,還有大量的南非民眾在外排隊等候。天色向晚,原定于下午5時結束的瞻仰活動也暫時告一段落。南非政府以瞻仰的人數“達到當日極限”為由,拒絕放等候的民眾進入。 “我希望風雨過后,我們能盡快看到彩虹。”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0日在曼德拉的追悼會致辭中說,“只有彩虹才能帶走我們內心的傷痛。”返程途中,連日的陰霾漸漸散去,記者一路看到,身后出現了幾條絢麗的彩虹。或許,這不是巧合。 |
相關閱讀:
- [12-12] 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 [12-12] 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 [12-12] 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 [12-12] 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 [12-12] 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 [12-12] 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 [12-12] 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 [12-12] 悵望千秋一灑淚:赴南非總統府瞻仰曼德拉遺容記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