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門市公安局掇刀分局10日對外公布,一起公安部掛牌督辦涉嫌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案件在湖北荊門告破,摧毀一條覆蓋全國20余省市、涉案價值千萬余元,專門生產、銷售考試作弊器材謀利的犯罪鏈條,涉案1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高科技高考舞弊作案再度引起關注,有關專家認為,必須依法有效打擊幕后黑手,維護高考公平競爭秩序。 順線追蹤,直搗作弊器材生產源頭 今年4月中旬,緊張的高考前夕,一場借助高考牟利的犯罪預謀正在鐘祥市內實施,荊門警方指令掇刀公安分局受命偵辦此案。一場維護高考公平競爭秩序的較量自此拉開戰幕。 掇刀公安分局副局長張先茂介紹,偵查專班從網絡預約順線追蹤,一條生產、銷售作弊器材犯罪利益鏈條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 在武漢某大學就讀的鐘祥籍學生胡斌、江坤因“囊中羞澀”,將目光盯向了銷售高考作弊器材這一暴利活動。兩人在網上聯系“山東創視”銷售商張為和“華強電子”銷售商王何,先后購回兩個發射器、90個“橡皮擦”式接收器。 經警方調查,張為和王何的共同“上線”為山東臨沂人鄭士。同時張為還從程農、王玉兩人手中“進貨”,從2011年起,程農就伙同王玉在深圳以“睿智教育無線數據傳輸”公司名義向全國各地銷售作弊器材。 與程農業務電話聯系密切的“北京三利普科技”網站同樣銷售同類作弊器材,網站建立者賀師為北京某高校附屬中學體育教師,長期從事作弊器材銷售,被追蹤至遼寧沈陽的民警抓獲,網站維護人員吳杰也在重慶落網。 從鄭士再往源頭深挖,則是頂層銷售商、亦為“廠家”的劉楊。在對鄭士的審訊中,他還交代了另一名在武漢的“供貨 商”段某,經民警查明,“段某”的真實身份周浩。 9月初,楊君、周浩迫于警方強大的追逃攻勢主動投案自首,并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自此,涉案的1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 11月初,荊門市掇刀區法院審理認為,張為、胡斌、江坤的行為均已構成非法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對胡斌、江坤各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對張為判處拘役六個月,其他12名涉案人員另案處理。 圖暴利鋌而走險 形成作弊產業鏈 此案破獲暴露出高考作弊產業鏈。張先茂介紹,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是網上訂購作弊器材,賣家采取物流貨到付款的形式配送,再通過隱秘渠道兜售販賣給高考學生或家長手中,作弊器材已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 一個“橡皮擦”接收器,制造商成本價不過40元,售價也僅僅是70-90元,而且一個發射器可以向數十個“橡皮擦”發送信號。再通過網絡購買高考答案,每門課程的價格為20000-30000元,打包賣給考生,每人收取12000-20000元,其間的暴利可想而知。 2013年4月開始,胡斌和江坤開始從事銷售高考作弊器材的犯罪活動。一個負責從網上購買作弊器材,一個負責招攬“買家”,主要針對藝術類和體育類高考考生及家長。短短十多天時間里,兩人陸續銷售“橡皮擦”式接收器16個,收取定金38000元。 劉楊供述,從2011年起,劉楊與楊君兩人便在深圳以自購配件、提供技術請工廠代加工形式生產作弊器材后銷往全國各地,銷售額近300萬元。 從今年高考前后各地公安、教育部門打擊查處高考作弊情況也發現,以團伙作案為明顯特征,舞弊技術升級,手段十分隱蔽,已形成招攬客源、購買設備、組織答題、選取傳送點、傳送答案等“一條龍服務”作弊產業鏈。 依法加大打擊力度 維護公平競爭秩序 近年來,高科技參與高考舞弊案件在各地多有發生,可依法認定為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和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真正打擊處理的多為第二種。 張先茂認為,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被處以的最高刑罰為3年有期徒刑,高額的犯罪利潤獲得和極低的犯罪成本也是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敢于以身試法的原因所在。 分析此案,參與作案的多為“80后、70后”,有的擁有高學歷,有的是網絡技術高手。張先茂說,販賣高考舞弊器材的人是剛剛通過高考,步入大學校門不到一年的大學生,而銷售舞弊器材的上線,有一個是在職教師。學生、老師本應是自覺維護高考公平公正的重要人群,卻參與高考科技舞弊活動,為了追逐利益而道德淪喪,這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讓法律凈化高考環境,蕩滌考場內外的污濁。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認為,要扭轉投機取巧和功利化的社會風氣,更需加強誠信教育和規則意識等綜合措施。(俞儉、韓紅芝、吳迪)(文中涉案犯罪嫌疑人均為化名) |
相關閱讀:
- [ 12-11]兩名大學生兜售高考舞弊器材 覆蓋全國20余省市
- [ 12-03]實地探訪國考閱卷基地 公考:讓舞弊無從下手
- [ 11-25]“技術故障”也成了舞弊的“替罪羊”?
- [ 11-07]曝泉州教師招考存舞弊行為 筆試第三名分數異常
- [ 11-07]網友質疑泉州教師招考存在舞弊 市領導已批示調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