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小領導如林的各級政府機構中,公車司機原本算不上什么角色,但如果是領導的專車司機,則大不一樣。在接近權力的邊緣,領導司機是除秘書外與領導關系最親密的人。領導司機有時候也成了權力的一種享受者,甚至可能成為利欲的獵獲者。 A 不該看的不看 不該說的不說 如果在“百度知道”上搜索“領導司機”,可以得到370萬余個相關問題,其中絕大部分和怎樣干好這份工作有關。 在林林總總的回答中,會開車、開好車,卓絕平穩的駕駛技術當然排在首位,但僅做到這點,只是一個好司機,距離好的“領導司機”還相差甚遠。 在回答者列出的注意事項中,“口風緊”、“活絡”是高頻詞。作為領導身邊最親密的人,司機要做到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不該問的不問,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傳的不傳,一門心思地開好自己的車,確保領導的人身安全。 而“活絡”意味著腦袋瓜要活,有時要承擔私人秘書的工作,一位匿名司機解釋,“領導下去檢查工作下面的人有時免不了要表示一下。什么人送的什么東西該收,什么人送的什么東西不該收,心里要有數,不能見什么東西、什么人都不假思索地替領導代收。尤其是有人想跟你套近乎,給你單獨送東西時,你要學會婉言謝絕,告訴他:‘我的領導對我的要求很嚴,不能隨隨便便收人家的東西。’” B 維修公車拿回扣是小利 被提拔當領導的不少 除了看得見的事業編制和工資待遇,領導司機還能享受到許多看不見的利益。由于陪領導應酬,司機也能常常享口福、領導如果收禮,司機可能分一杯羹。 在公車私用方面,領導司機自然進水樓臺先得月。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公務用車呈現出“三三制”運行,即公事公用、領導私用、司機自用各占三分之一。此外,公車的油耗、維修等都由司機負責,動一些手腳換取利益并非難事。“其實,油耗還算不上大問題,汽車維修才是個大窟窿。”重慶經開區一些原來的駕駛員曾向新華社記者自曝,公車維修名目繁多,百分之八九十都有回扣,而這種漏洞在公車改革前根本無法控制。 上述都只是“小利”,如果得到領導青睞,領導司機也能成為真正的領導。 湖南省臨湘市副市長姜宗福此前說:“你能說所有官員素質都很高嗎,可能不能這么說,很多官員都是領導司機提拔上來的。”這并非玩笑。今年10月受審的東莞億元貪官、市委原副秘書長吳湛輝被媒體起底,稱其最初為領導司機——“吳湛輝的叔叔曾是東莞市財政系統的官員。讀完書,在叔叔的牽引下,他成為東莞市政府的一名公職司機,給領導開車。然后,他結識了后來的岳父———現已退休的東莞某領導。” C 容易成行賄對象 腐敗案例并不鮮見 近幾年,一些專車司機憑借其為領導服務的特殊身份,逐漸分享部分權力資源,開始參與甚至主導某些腐敗犯罪,一種新的腐敗群體正在滋生,領導司機便成為“司機領導”。 《檢察日報》曾發文稱,領導專職司機屬于受賄罪主體。國家機關專職司機,一般具有正式的編制,屬于干部序列,通常并不具有受賄的條件,但又確實因工作上易于接觸領導干部容易成為行賄的對象。因此,國家機關專職司機受賄屬于“斡旋受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托人財物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 司機腐敗的例子并不鮮見。2008年2月,湖南省郴州市國土資源局原黨組書記、副局長楊秀善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他的司機吳軍也因受賄罪和窩藏罪被數罪并罰,共獲刑7年零6個月。據悉,吳軍收受人民幣36.8萬元,并為楊秀善窩藏贓款10萬元。 2008年7月,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認定原系上海市工業區開發總公司駕駛員的高某利用擔任領導司機的特殊身份,在行賄人和受賄人之間牽線搭橋,為腐敗推波助瀾。法院以介紹賄賂罪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違法所得人民幣3萬元,予以沒收。除了發揮橋梁作用,從中斡旋打點,有的司機也利用領導的權力,以領導名義在外招搖撞騙。 2009年9月,浙江省麗水市中院對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的呂偉強案作出終審判決,以集資詐騙罪判處被告人呂偉強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贓款繼續予以追繳。呂偉強案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關注與他的特殊身份密不可分。他曾擔任麗水市某領導司機多年,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拉大旗作虎皮,以“領導司機”的名義,以虛構工程招投標、與他人合伙做外貿生意、投資基金等各種途徑,累計非法集資超過2.6億元,造成他人經濟損失近4000萬元。更令人咂舌的是,這個市的公安局原副局長等都曾幫助呂偉強非法借貸。 本報記者劉苗 |
相關閱讀:
- [ 07-09]“領導”司機貼恐嚇紙條 事發福州金冠花園
- [ 01-28]河南南陽一男子冒充領導司機 詐騙3單位5萬余元
- [ 05-05]米脂縣委領導司機醉打酒店收銀員
- [ 05-05]縣委領導司機醉打酒店收銀員 稱出事用錢頂(圖)
- [ 10-24]"領導司機"賤賣"高價茶" 市民花數百元買來普通綠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