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在爭議中平穩運行10年
2013-12-15 17:16? 劉紫凌?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徐家傲 李艷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劉紫凌 林暉 高亢)14日,三峽工程開工19周年。雖然從動議到建成,這一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引發的爭議始終不息,但專家高度認可其運行10年帶來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調研組在長江流域多省市調研,計劃編制長江經濟帶規劃,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 1994年12月14日,經過長達40年論證的長江三峽工程正式動工。2003年,以水庫135米正式蓄水、雙線五級船閘通航、電站首批機組發電為標志,三峽工程投入運行。 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魏山忠說,長江最大的問題是防洪,而三峽工程僅防洪效益一項就功德無量,“因為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這位研究長江30年的專家說,長江流域的人口、淡水資源和糧食產量均占全國三分之一,GDP更占到約40%。 而在從漢初到清末的2000多年間,長江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洪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三峽工程建成后,長江最險要的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即便出現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可通過分蓄洪工程,防止荊江河段兩岸發生干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 三峽工程建成后已多次通過科學調度,及時攔洪、適時泄洪,發揮削峰、錯峰作用,有效避免了特大洪峰與中下游洪水疊加給沿岸人民造成的安全威脅,包括接受了長江有水文記錄以來第三大洪峰的全面檢驗。 曾因是分洪區而招商無門的湖北省公安縣,如今在商業區附近的圍城堤開了一道閘門“引資”,閘門外兩個大型工業園區正在建設中,來投資建廠的不乏世界知名企業。 沈國舫說:“任何一個工程項目都會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關鍵要看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從中國是否有能力修建到是否有必要修建,從巨量的淹沒損失到工程建設經濟效益,從上游泥沙淤積到下游生態環境影響,三峽工程幾乎遭遇了一個水利工程能夠引發的所有爭議。實際上,全國人大1992年通過三峽工程建設決議時,反對和棄權票占了近三分之一。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反對意見,三峽工程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 一年前,中國工程院組織近180名院士和專家,評估三峽工程自2008年首次試驗性蓄水以來的工作。評估組組長沈國舫認為,三峽工程從最初設計到可行性研究,從大壩建成到試驗性蓄水,體現了“科學民主、實事求是的態度”。 三峽集團早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三峽電站10年發電總量已突破7000億千瓦時,相當于替代燃燒2億多噸標準煤,減少了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節能和環保效益顯著。 此外,三峽工程改善了重慶至宜昌660公里河道通航條件,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船閘貨運總量10年間增加了5倍超過億噸,運輸成本也降低了約三分之一。 如今,長江上游地區80%以上的冶金、裝備制造、電力、汽車等產業均臨江布局,綜合交通貨物周轉量的一半通過水運完成,90%以上的外貿物資也依靠水運周轉。 盡管三峽工程綜合效益顯著,公眾依然沒有停止討論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包括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地質災害、移民發展等問題。 三峽質量檢查專家組成員高安澤認為,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但有些爭論脫離科學常識,把所有問題都怪在三峽頭上是不對的。 他以三峽大壩阻擋大氣環流,導致長江流域氣候異常,出現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災害的觀點為例,指出不足200米高的三峽大壩,不可能阻擋在數千米高度上進行的大氣環流。 但他確實關心三峽“清水下泄”對中下游造成的影響。由于大壩攔蓄大量泥沙,三峽下泄的水流含沙量較低,容易沖刷河道,造成同等流量下長江水位降低。 高安澤說,這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長江中下游的觀測和研究,妥善處理可能面對的問題。(參與采寫:李斌、俞儉、黃艷) |
相關閱讀:
- [ 12-10]湖北副省長或因地產項目違規落馬 曾大規模招商
- [ 12-07]三峽船閘年通過量再破億噸
- [ 12-07]三峽船閘通過量第二次突破億噸 全面刷新通航業績
- [ 11-13]重慶“麥霸速成班”吸引白領 多稱唱好歌有面子
- [ 11-12]“壽司女孩”爆紅 稱再不做事就畢業了
- [ 11-09]三峽大學"壽司女孩"爆紅校園 靚麗容顏宛如女神
- [ 11-08]三峽大學清純可愛“壽司女孩”爆紅校園
- [ 11-08]特警開展保衛三峽大壩反恐演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