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會議直面突出問題 對面臨風險著墨頗多
2013-12-16 13: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鄧宇虹 陳瑜輝 |
分享到:
|
香港《經濟日報》指,六大經濟任務中首三項明顯關乎經濟社會安全穩定,凸顯中央明年要著力拆彈。 文章指,對中央而言,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中國崛起惹起鄰國憂慮以至參與圍堵中國,令國家安全包括糧食保障成為重中之重,加上已上議程的土地改革與新城鎮化,或會被地方政府扭曲為對農地的侵害,故確保糧食安全成為明年的首要工作。 至于調整產業結構,重點是化解產能過剩,因在年年大谷投資撐經濟下,內地多個行業如鋼鐵、水泥等已產能嚴重過剩,外圍經濟又已陷入低增長泥淖,難再靠出口消化部分產能,令產能過剩成為愈滾愈大的計時炸彈。。 內地另一嚴峻“炸彈”是地方債,香港《大公報》14日文章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這個與市場對當下中國經濟隱憂判斷相一致的部署,還強調加強源頭規范并明確責任落實,可謂對龐大的地方債念“緊箍咒”。 所以,臺灣《經濟日報》評論文章指出,仔細研究“六大任務”,幾乎都是在講除險排雷的,糧食安全和地方債當然是大風險,結構調整涉及到產能過剩的大問題。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這兩大任務,看上去與風險無關,但如果把區域發展與當今中國的城市化亂象掛在一起看,與將到來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拉到一起議,問題就浮現了。至于對外開放,都知道中國的對外經貿,不僅是面臨著貿易壁壘的制約,還有可能被新的自貿區們關在門外,那是一場更大的危機。 是以,來年中國的改革,會與過去有點不同。過去的改革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是“闖地雷陣”。所以要設法排雷,也因此來年說是改革起步年,但更可能是個“排雷年”。 《大公報》指,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的迭加階段,必須把握好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度的最佳結合點,才能確保轉型不迷失,換擋不熄火,陣痛不休克。今次經濟工作會議,在把握政策平衡方面帶來的諸多新意,將有力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相關閱讀:
- [ 12-1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幕 明年最大亮點將是改革
- [ 12-20]外報:經濟會議釋信號 中國經濟依靠改革“正能量”
- [ 12-17]中央經濟會議要求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與時間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