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父母當初并不太支持,25歲那年,Emily仍然決定從香港嫁到杭州,現在,她已經有了一個2歲的女兒。 “兩地的差別已越來越小,某些方面內地的生活質量比香港還高,”Emily笑言,她在香港的女性朋友們也開始討論“嫁過去”,“她們說,上海的男人很好”。 一種趨勢正在萌芽——從2003年的2407宗,到2012年的6785宗,相對于香港男性迎娶內地女性數字10年間僅增長約14%,“港女北嫁”正成為內地與香港跨境通婚群體中,一塊迅速擴大的拼圖。 “近十幾年來,香港人口比例中女性多于男性,香港女性找對象較為困難。”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鐘建華說,以往香港女性對內地男性的印象是“土”、教育水平低,多不愿意“北嫁”。 “盡管目前的跨境婚姻仍以香港男性娶內地女性為主,但隨著內地經濟發展,交流溝通增多,香港女性對內地男性的觀感轉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生活水平也與香港日趨接近,這打破了香港女性的心理障礙。”鐘建華說。 障礙自有其背景。香港集思會2013年8月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盡管自1997年至2012年,每年內地與香港跨境通婚占整體香港人結婚的比例,徘徊于39%至56%的高水平,但早期跨境通婚幾近“單一”的情形是:處于社會基層、年長、學歷不高的香港男性“北上”尋覓伴侶。這種通婚也常與“老夫少妻”、“家庭暴力”等負面標簽掛鉤。 與此相反,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的《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13年版)》顯示,26年前,“北上”嫁給內地男性的香港女性只有675人。 “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最高峰時曾達1097比1000。由于適齡男性多,許多人教育水平也較低,他們在香港尋妻無望,于是到內地娶妻成為解決單身的方法。”鐘建華解釋說。 在深水埗不足8平方米的劏房里,老家山西臨汾的張小姐獨自帶著3個孩子生活。一張上下床,8歲大女兒睡在上鋪只容側身的空間里,另一大半被雜物占據。 5年前,1978年出生的她帶著憧憬來到香港,與相差近30歲的香港丈夫結合;前不久,她剛與丈夫辦完離婚手續,情況卻似乎變得更糟——扣除3300港元的房租以及大女兒的學費外,每月她還要借上2000多港元以應付生活。 在婚介機構“聚緣坊”負責人鄭莉莉看來,早期兩地通婚的問題主要在于文化差異和經濟變動。 “10年前香港很多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從事非專業性工作或者家庭一般的男士,愿意娶內地女性為妻,他們認為可能會簡單和容易一點。但如果對方學歷不是很高,到香港后找工作會比較困難。”她說。 從事婚介行業15年來,兩地通婚占據了鄭莉莉業務中超過30%的份額,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香港人結婚總數估計為66137宗,其中4成(或26946宗)屬于內地與香港跨境婚姻。 不過,她坦承這幾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地大城市女孩子自身條件好的,未必愿意嫁來香港;香港女孩子愿意嫁過去,除了內地男性素質提升外,希望去內地工作或生活也是重要因素。” 正由于十分看好內地的發展,盡管2011年和香港同學結婚時就可以辦理投資移民,但原籍南京的伍晶并沒有立即放棄中國護照。相反,在香港和丈夫一起創業的她,一直在尋求回內地發展的可能。 “這種結合對內地與香港的溝通和融合一定會有積極影響。認識我之前,他只是模糊知道內地的一些文化,而現在我們會鉆到邊邊角角的地方,體驗很鮮活的文化,他的普通話也越來越好。”伍晶說。 結婚后,大部分時間住在杭州的Emily也覺得環境很舒服:“香港普通的午餐消費都要約100港元,在內地同樣的價格可以吃得更好,住的地方也要大很多。” 對夫妻間的溝通,她沒有發現太多文化上的差異:“因為我們都在美國讀過書,他是獨生子,家庭觀念很重,而我很看重這個特質。” 此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還顯示,香港女性中從事教師、私營企業雇主、服裝設計師、建筑師、律師等職業的高學歷、高職位和高收入者,對內地的文化和觀念更易接受,并樂于與內地男性結婚。 “隨著香港與內地全方位的交流、接觸增多,而且交通便利,自然會出現‘港女北嫁’的結果。”鐘建華認為,這是兩地交往增加的一個表現。 香港集思會總裁黎黃靄玲則認為,內地與香港跨境婚姻在促進兩地融合和化解兩地矛盾方面的角色及影響,尤其值得探討。如跨境婚姻所生子女的成長過程因受不同語言及文化熏陶,將對促進兩地融合發揮更大作用。 在香港集思會對501名家庭月收入2.5萬港元以上的跨境婚姻人士進行的問卷調查訪問中,約53%的受訪者預期,內地與香港跨境婚姻的趨勢將會穩定增長,同時相信兩地人的結合,能推動彼此的文化融合。 在香港讀書、創業并娶了本地太太的沈陽人馬精泰,同樣贊成跨境婚姻帶來的積極意義:“內地過來的‘港漂’朋友圈和工作圈都比較狹窄,很難真正接觸香港的人和社會。” “香港女生對內地的看法也有變化。對個人來說,只要你足夠好,大家都會接受你。”希望創建東北菜快餐品牌的馬精泰說,“我老婆最欣賞的,就是我作為北方男性的大氣和實在”。(記者 牛琪 蘇曉) |
相關閱讀:
- [ 12-19]習近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
- [ 12-19]“香港人”問路借銀行卡別輕信
- [ 12-19]香港官員提醒市民注意比特幣安全性
- [ 12-19]香港“土豪”常在廈門問路 實為騙子開高檔車裝有錢人
- [ 12-18]梁振英:香港將繼續從內地金融改革中獲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