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陪吳奶奶聊天 記者蕭顥攝 “奶奶,我們回來看您了!”昨日一大早,還未走到家門口,武漢長江工商學院的4名志愿者便和一早等候在門口的吳奶奶打起了招呼。見到孩子們,77歲的吳奶奶激動地迎了出去。 一周前,該校志愿者們輪流到老人家中陪護老人,接送她到醫院看病打針,直到老人痊愈。 吳奶奶家住洪山區青菱鄉,武漢長江工商學院附近,前不久生病了。她遠在上海的兒子熊先生通過網絡,查到武漢長江工商學院團委電話,請求該校志愿者幫忙送她母親去醫院打針。 兒子千里之外請人代為行孝 “學校的志愿者能夠給我媽媽提供幫助嗎?”12月3日,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校團委書記吳艷接到了一個來自上海的陌生男子電話。對方自稱姓熊,請求該校學生陪同自己孤身在漢的老母親到附近的醫院看病。 雖然做過不少服務老人的志愿者活動,但接到熊先生求助后,該校志愿者第一反應仍然有些懷疑,“這不會是騙子吧?”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負責人柯蘭,當天下午帶學生去核實,確認熊先生的母親吳奶奶今年77歲了,8月份曾經有過中風的前兆住院一個月,最近手腳麻木,每天都要去離家三站外的醫院打針。 4日起,柯蘭連續6天安排兩到三名志愿者護送吳奶奶坐公交,陪伴老人打針,再送老人回來。 熊先生對志愿者的幫助非常感激,再三提出要給予金錢上的感謝,被志愿者們婉言謝絕。后來,熊先生特地從上海寄來一面錦旗,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昨日,熊先生又給學校發來了一封感謝信:從你們的行動中,我真正地看到了雷鋒精神回來了…… 5個子女各有難處無法伺候老母 其實,吳奶奶有四兒一女,為什么不跟孩子們一起生活?在自己生病的時候,子女們為何不能回家照顧? 吳奶奶的老伴5年前去世后,老人就一直獨居。吳奶奶說,“現在每天都會有孩子們給我打電話,每到周末,住得近的兒子都會來這里看我,他們都很孝順。” 吳奶奶的大兒子在上海定居;二兒子住在武昌南湖小區;三兒子是電車維修工,也住在武昌;四兒子在東西湖區一家啤酒廠上班;女兒年齡最小,嫁到了比較遠的郊區。“今天18號,三兒子要出車,明天他休息,肯定會過來給我送東西。” 老人使用的手機,是上個月三兒子給她買的,上面只存有5個號碼,就是她5個孩子的號碼。“孩子們早就說要接我過去跟他們住,但我在這里住慣了,我堅持沒去。”吳奶奶說,孩子們都住高樓,都在十樓以上,上上下下麻煩,另外,住在孩子們那里比較悶,也就是在家里看電視,“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好,出門就是馬路,不用上下樓,周圍都是熟人,聊聊天,串串門也都很方便。” 其實,不愿跟孩子們一起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想給孩子們增添負擔。老人說,孩子們大了,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事業,平時都很忙,自己去了,會給他們增加負擔。 今年61歲的熊先生是家中長子,目前在上海經營一家公司。8月份,吳奶奶生病時,熊先生請假趕回武漢伺候了一個月。如今盡管已回上海,他仍每天至少給母親打兩個電話。這次,他80多歲的岳母剛好也生病住院,他實在走不開,這才想請人幫忙照顧一下母親。正好家對面就是武漢長江工商學院,熊先生就上網查到了該校團委的辦公電話。 昨天,記者分別和吳奶奶的另外兩個兒子聯系上。 次子目前在南湖一帶打工,妻子疾病纏身,還要守著一個智障的兒子。“老娘曉得我家里困難,生病了也不跟我講,我還是跟她打電話才聽說她病了,幾個學生在照顧。我一般每個月都要抽時間回去看看她老人家。” 三兒子是公交公司維修工,上班時間24小時要在公交場站值班,一般利用休息時間去看母親。“老娘打針都是上午時間,我一般上午難得抽出時間,所以跟大哥商量請學生幫忙的。” 武漢空巢老人總數達27.4萬 據武漢市老齡委統計,截至去年底,該市戶籍人口822萬,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37萬,占總人口16.7%,即每6位市民中就有1位老年人,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17萬。 “十二五”期間,武漢市老年人口增長進入“快跑期”,年均增長5.9萬人。預計到“十二五”期末,該市老年人口將達到160萬。“白發潮”來襲,家庭養老負擔將逐年加重。同時,空巢老人家庭快速增長。數據顯示,近5年來,該市空巢老人年均遞增2萬人,去年底總數達到27.4萬人,占老年人口19.5%。這些空巢老人面臨著生活照料、健康醫療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嚴峻挑戰。 讀者朋友,熊先生遇到的無法陪侍母親的問題,你也遇到過嗎?除了常回家看看,兒女該怎樣行孝?父母生病時,兒女該怎樣解決好工作與孝敬父母的矛盾,父母應怎么理解孩子們?社會各有關方面能否構建一個代人行孝的機制,搭建一個溫暖空巢老人的平臺?本報今天上午9:00至下午4:00開通熱線電話027—88567244,傾聽您的心聲。(楚天都市報記者徐嘯寒 呂銳 廖仕祺 通訊員莫玉津 史蓉珍 孫琳黎) |
相關閱讀:
- [ 11-22]近半快遞員無三險一金不敢生病 超載超時成常態
- [ 11-20]公婆有錢生病費用全攤兒女頭上 怎么看
- [ 10-31]罕見黃連木古樹群“生病”引關注 良藥三“劑”治沉疴
- [ 10-30]演出公司“生病”,社會風氣“康復”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