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2月22日電(記者高少華、潘清)與國外半導體裝備巨頭相比,國內廠商仍存較大差距,當前國內高端制造裝備大多仍需依賴進口。專家表示,國產半導體裝備業亟須努力突破核心技術,加大資本投入,構建完善生態鏈體系。 國產半導體設備業迅速崛起 據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介紹,近年來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國產半導體裝備業提供了歷史性發展機遇。目前一批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集成電路先進封裝工藝制造裝備、高亮度發光二極管制造裝備開發成功,國產裝備實現從無到有、從低端裝備到高端裝備的突破,一些裝備開始與國際領先廠商競爭。 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金存忠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出臺支持發展半導體設備制造業的諸多政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成套工藝專項”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將重點進行45—22納米關鍵制造裝備攻關等,使裝備和材料占國內市場的份額分別達到10%和20%,并開拓國際市場。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2013年中國半導體制造裝備戰略峰會暨半導體設備市場年會”上獲悉,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17家半導體設備制造商統計,2012年國產半導體設備銷售收入為36.8億元人民幣,預計2013年國產半導體設備銷售收入為42億元人民幣。 與國際巨頭相比仍存較大差距 隨著國家啟動專項的支持和推進,一些關鍵半導體設備已從2000年落后國外先進水平5代,縮短為現在的1-2代,已有部分設備可以在大生產線上替代國外設備。但僅僅有幾種設備國產化還遠遠不夠,國內仍然沒有整線制造的能力。許多國產半導體設備中的關鍵零部件也仍不具備國產化能力,依然需要進口,這也使得國產設備的完全自主仍然面臨挑戰。 《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執行編輯黃剛表示,我國半導體設備的發展始于模仿,設備本體的設計與制造和與之配套的工藝技術脫節比較嚴重,戰略模式、商業模式、創新能力與國際巨頭相比仍存較大差距,而且設備供應商缺乏對產品應用趨勢和發展方向的深入了解。即使某些設備供應商的研發團隊具有國際前沿技術研發能力,開發出高端設備,卻苦于沒有機會進入應用領域進行驗證,導致無法在工藝驗證及批量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改進設備,最終高端設備無法實現批量銷售、缺乏市場競爭力。 和國外相比,目前國內半導體裝備產業投入不足,規模過小。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還遠未達到可以支撐自我良性發展的規模。據計算,解決中國芯片進口量30%,需要150萬片/月(12吋折算)產能,而現有產能僅為8吋產能40萬片/月,12吋產能6萬片/月。另外,國內半導體裝備企業差異化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存在不足。企業缺乏差異化的產品規劃,產品碎片化、同質化嚴重,無力開展系統性的研發工作等。 盛美半導體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暉認為,在全球半導體裝備領域,激烈競爭造成產業的集中和壟斷,設備市場進入門檻極高。每種設備有兩到三個壟斷的設備公司,各有幾十億到百億美元的年產值。而中國的芯片生產的技術和規模有限,國際設備市場95%不在中國,國內市場目前又不足以支撐一個完全內銷的設備行業。 另外,由于從設備開發、引入市場、到實現收支平衡的周期較長,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而風險投資一般很難持續投入和支持。 憑借技術創新實施產業突圍 為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葉甜春表示,一是面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鏈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局部關鍵技術突破為主向全局性、系統性、集成性重大創新轉變,組織創新研發聯盟,重點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二是要從“跟隨戰略”轉向“創新跨越”,在若干核心技術領域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 中晟光電董事長陳愛華認為,國產半導體裝備企業要準確把握和確定市場與客戶的關鍵需求;創新與經濟效益相結合,開發既具有核心競爭力,又能滿足客戶最關鍵需求的產品;國產半導體裝備市場化初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亟須產業鏈之間相互支持與合作。 “國產半導體設備產業發展要遵循產業發展的規律?!币緢虮硎?,面對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超級壟斷”和國內“春秋戰國”的勢態,本土半導體設備公司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要有資本運作的機制和一定的資金投入,以及高端人才組成的領軍團隊等。 而對于當前半導體設備工業知識產權壁壘很高,國外企業用知識產權作武器阻止新公司進入市場的不利局面,國內企業必須對現有的專利進行全面分析,必須有自己獨立的知識產權,也必須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 此外,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必須有打入國際市場的部署和渠道,要和海外客戶建立良好關系,實行雙贏策略。 |
相關閱讀:
- [ 02-21]《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出臺或帶來產業春天
- [ 01-29]三星韓國半導體廠出現化學泄漏 致1死4傷
- [ 08-03]報告稱第二季度日本半導體公司集體淪陷
- [ 01-28]韓國三星半導體工廠氟化氫泄漏致1死4傷
- [ 01-28]韓國三星半導體工廠氟化氫泄漏致1死4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