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一個不能搞花架子的過程 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的公布,讓大家對城鎮化充滿了期待。未來的城鎮化將擁有怎樣的頂層設計? 張立群: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六大任務,就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 這個頂層設計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細化。這個頂層設計的“魂”,或者說指導思想,就是中央對城鎮化的深刻認識。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確定城鎮化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 我認為,“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這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突出亮點。也就是說,尊重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城鎮化就會健康,否則,就會出現“帶病”的城鎮化、行之不遠的城鎮化、給人教訓深刻的城鎮化。城鎮化,不能搞花架子。過去那種粗放的低水平的方式,不能再重復;那種貪大求洋的造城浪費所形成的虛假繁榮,不能再重復。 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細致的過程 科學規劃必須一張藍圖管到底,不“翻燒餅”干到底 記者:您怎么看待城鎮化的科學規劃問題? 張立群:應當承認,在一些地方,城鎮化存在著運動式傾向,甚至把城鎮化錯誤地理解為消滅農村,這些都是科學規劃出了問題。另外,一些地方領導換了,規劃也隨之改動;一些地方雖然領導沒換,但朝思暮想,朝令夕改,規劃上不斷“翻燒餅”,以致城鎮化建設不是出這樣問題就是出那樣問題。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細致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反復論證基礎上確定的城鎮化科學規劃,就必須一張藍圖管到底,不“翻燒餅”干到底。 科學規劃,要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堅持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科學規劃,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既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 城鎮化是一個需要大量投入的過程 錢從公共財政支出中來,錢從市場里來 記者:城鎮化不是“畫餅”就能畫出來的,需要穩定、可持續的投入,需要建立城鎮化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對此您怎么看? 張立群:中國城鎮化的愿景令人振奮。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有這樣的描述:假定我國城鎮化率從2009年起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那么,到2019年,我們的城鎮化率將達到56%;到2029年,我們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6%;到2039年,我們的城鎮化率將達到76%。如果那時中國人口總數為15億—16億人,城鎮人口大約將達11.4億—12.2億人。從這個描述中,可以看到城鎮化進程中所形成的巨大投資需求。 最近,有機構預測未來3年我國城鎮化投資需要25萬億元,我們不清楚這個數據是如何匡算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國城鎮化的投資需求將極為旺盛。 首先,城鎮化投入來自公共財政。重大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建設,需要國家公共財政支出,需要地方財政支出。城鎮化進程中的財政投入,要形成穩定的制度安排。其次,城鎮化投入來源于城鎮發展。可以通過地方債等金融創新手段推進城鎮化投融資。還可以吸引民間投資,多方并舉。 我認為,城鎮化是否健康,要看新城鎮的“造血”功能。就是說,新城鎮能否帶來新的經濟增長,能否給新城鎮居民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能否給公共財政帶來收入,能否做到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城鎮化是一個解決好人的問題的過程 解決人口城鎮化趕不上土地城鎮化的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記者: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要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為什么人口的城鎮化一直滯后于土地的城鎮化? 張立群:這個問題,恰恰是這些年城鎮化進程中最突出的矛盾。無論從政策需求,還是從執政理念看,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本,更加注重人的城鎮化,促進農民工盡快融入城市成為市民。 但在一些地方,人的城鎮化步伐緩慢,甚至出現農民搬進樓房就成了“市民”的現象。沒有就業、沒有公共服務保障,這種“市民”充其量也就是“半市民”或“偽市民”。另外,還有一個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他們為城市的繁榮默默奉獻,可城市給他們的回報是那么地不對等。有時甚至不能及時兌現工資,更別說跟城里人一樣享受公共服務了。前不久,媒體報道的北京“井居人”新聞,雖然是農民工中的極個別現象,但還是令人唏噓。 人口城鎮化步伐趕不上土地城鎮化,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待城鎮化人口規模越來越龐大。以農民工為例,農民工總人數目前已經達到2.62億人,這么多農民工要城鎮化,就得考慮現有城鎮對他們的吸納能力。另外,我國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要有10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城鎮的就業吸納能力和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壓力巨大。其二,土地作為稀缺資源越來越成為城鎮化的硬約束。在城鎮化迅猛發展的腳步中,土地不夠用,同時,級差地租形成,所以社會資本開始向土地積聚,導致土地城鎮化速度加快。 越是在這個時候,就越是要考慮加快人口的城鎮化進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努力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特大城市、大城市應從實際出發,創新方法,鼓勵具有穩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業轉移人口優先落戶。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積極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增強吸納能力,放寬戶籍限制,降低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和定居的門檻。 把非戶籍居民轉成戶籍居民,是需要成本的。農民工需要公共服務,要有財政投入來承擔,這是一個相當繁重又不易完成的任務,對其艱巨性要有充分的估計。 城鎮化過程不僅是農民自愿轉變為市民的過程,也是城市居民享受城鎮化成果的過程。不僅要滿足城鎮化過程中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鎮化是否健康,要看居民能否“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相關閱讀:
- [12-20] 國務院安委會督查組蒞廈督查安全生產工作
- [12-19]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年招待會
- [12-19] 國務院食安辦采取6項舉措推進2014年食品安全工作
- [12-20] 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 [12-20] 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要求保障“兩節”乳制品質量安全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