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底東娜)2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向大家介紹工信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的有關情況。有觀點認為,工業污染是霧霾天氣的原因之一,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介紹,工信部將采取幾方面措施,為治理空氣污染做出貢獻。 記者:到今年12月份以來,中國又出現了一輪大范圍的霧霾天氣,有上百個城市持續了至少一周的霧霾,波及到了25個省份。有的觀點認為工業污染是霧霾天氣的原因之一,請問工信部在工業領域的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方面,明年會有哪些具體措施? 苗圩:確實,霧霾天氣對所有人都帶來了不良影響,治理霧霾,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樣迫切。造成霧霾天氣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我也是聽環保部門的同志介紹,大概每個城市的情況不完全一樣,但是產生霧霾,本地的因素大概有四個方面:第一,本地的燃煤,包括生產的燃煤。第二,機動車。第三,工業鍋爐。第四,建筑工地的揚塵。當然,除了本地產生的原因以外,還有周邊地區污染和本地污染疊加的因素。所以,通過這些因素來看,確實是很復雜的一件事情。 苗圩:國務院制定了關于防止大氣污染的包括治理霧霾的“大氣10條”,有10條措施,來積極推動解決這項問題。作為工業行業的管理部門,我們也是責無旁貸。我們想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使工業的生產過程和一部分工業產品能夠提高清潔化水平,為治理空氣污染做出貢獻。 苗圩:第一,抓緊研究制定工業領域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指導工業領域全面開展大氣污染的防治工作。 第二,要突出重點工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特別是對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這些嚴重產能過剩、高耗能行業,采取幾條措施:一是幾年之內嚴禁新開工項目,除非是執行等量或者減量置換的項目,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些地方執行減量置換,其他地方最多執行等量置換,允許結合企業的改造、企業的搬遷,建一些新的項目,以省為單位,實行等量或者減量置換。 同時,對在建的和已經建成的項目,也要逐個清理,不達標的堅決停產。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工作力度,力爭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確定的19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在2015年繼續爭取在19個行業再多淘汰一批落后產能。 三是強化源頭治理,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重點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企業實行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這個計劃將于近期發布。同時適時啟動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區十群”工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的產生,促進區域空氣環境質量的改善。 四是加大推廣力度,特別是機動車產品的升級。現在全國已經普遍實行了國4的排放標準,北京3月1日提前實施了國5的排放標準。就尾氣的顆粒物排放,標準上如果達到國5,比國4下降80%,也就是國5排放車的顆粒物只相當于國4的20%,這個力度是相當之大的。 苗圩:當然,在這項工作推進過程當中,還有一個油車的匹配問題,在全國范圍內,我們普遍供應能夠符合國5車用汽油和柴油,還需一段時間,現在只能保證北京等地區國5燃油的供應。當然這又帶來一個問題,北京車在北京能加到國5的油,到河北省就加不到國5的油了,這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但是比這個問題更大的就是大量的社會在用車輛,別說國5了,甚至有的還達不到國2、國3的排放標準。對這些車到底怎么辦?有些地方政府,像北京市,已經在公共交通包括出租行業提高了標準,鼓勵支持應用新能源汽車和符合國5排放標準的汽車。但是對于私家用車,這是很復雜的一個現實問題,又不能強制報廢,因為他買車的時候是符合當時排放要求的,總體上得區分不同的情況。首先對黃標車,達不到國1排放標準以前的車加大淘汰力度,對于其他的車要區分不同的情況,不一定報廢,但是要提前更新;還有個可能是要采取“黃改綠”,就是有一些補償,使它的發動機做一些改動,在殘值比較高的情況下達到新的排放標準。 苗圩:我們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努力,為減少大氣污染做出新的貢獻。我想,通過這些努力,霧霾天氣會逐漸減少。當然除了工業行業以外,國務院對其他行業也做了全面部署,我這里側重講的是面向工業行業的措施。 |
相關閱讀:
- [ 12-23]工信部約談3家電信企業負責人 嚴厲打擊偽基站發垃圾短信
- [ 12-23]苗圩:正在制定中國自主的“兩化融合”標準體系
- [ 12-23]工信部部長回應"4G資費用不起":鼓勵企業競爭促降價
- [ 12-04]工信部取消對移動固定業務限制 可進入寬帶市場
- [ 12-04]工信部解讀4G牌照發放
- [ 11-18]工信部公示2013年洗衣機"能效之星" 國產品牌僅海信上榜
- [ 11-18]工信部 "能效之星"冰箱榜單發布 容聲5款入選成最大贏家
- [ 10-24]工信部:三環節重點監督移動智能終端進網許可管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