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2月23日電(記者 冽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23日向中新社記者透露,該院的考古發掘表明,5300多年前的陜西華縣,就有幫助人類捕捉偷糧老鼠的貓活躍其間,這是迄今發現的貓與人具有共生關系的最早證據。但并不能證明此為家養的貓。 位于關中平原東部的華縣泉護村史前遺址,最早發掘于195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于1997年進行二次發掘,發現了至少兩只貓的8塊骨頭,其中兩塊為左脛骨。此前一直未曾披露該信息。 胡松梅說,他們對這些貓骨完成了骨骼測量、測年和同位素分析。其尺寸類似現代歐洲家貓的骨頭尺寸,但小于歐洲野貓的骨頭。對更多發掘物實施的同位素分析顯示,當時泉護村人類、家養的狗與豬、老鼠大量食用以粟為主的食物,貓則捕食打洞進入糧倉偷吃粟的老鼠。不過,其中一只貓吃肉較少,吃的以粟為主的食物較多。她推測,這說明這只貓可能吃了人類的殘羹剩飯或者被人喂養。 針對貓骨的發現地,她透露,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出現貓骨并不罕見,西安半坡遺址、陜北靖邊五莊果墚遺址均曾發現過。她強調,盡管這一研究證實53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利用貓來控制鼠害,但并不能證實當時這些貓已被馴養成家貓。此前,中國的家貓被認為是東漢時期從歐洲傳入的,距今不到2000年。 考古史上,有關貓的馴化與起源眾說紛紜。迄今發現最早與人類有關的貓是9500年前在塞浦路斯給墓主陪葬的一只野貓,而家貓的出現則被界定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經過多年研究,此次陜西華縣發現的貓骨,證實了貓、鼠、人之間的共生關系,為了解貓的馴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胡松梅還表示,這項研究的重點在于探討動物與人群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食物鏈關系,了解動物的馴化過程和機制。(完) |
相關閱讀:
- [ 12-18]5300年前中國已開始養貓 利用貓來控制鼠害
- [ 12-18]5300年前中國已開始養貓 利用貓來控制鼠害
- [ 05-29]洞庭湖數百里湖區變“大草原” 可能爆發鼠害(圖)
- [ 05-29]專家稱洞庭湖區持續干旱可能爆發鼠害
- [ 06-25]"這里的老鼠會輕功" 小區樓頂搞綠化卻鬧起了鼠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