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收縮 中東地緣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組合
2013-12-26 10:29?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三是美國在中東戰略性收縮直接牽動中東地緣政治的神經。2013年中出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賴斯上任伊始就重新評估美國的中東政策,據9月完成的評估報告,未來美國在中東將遵循外交優先、減少卷入、避免軍事干預的新方針。2013年11月20日賴斯在喬治城大學發表題為“美國的未來在亞洲”的演講,更“若有所指”地說:“不管世界其他地區發生多么麻煩的事情,都不會影響美國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亞洲來。”美國對埃及軍方罷黜穆爾西的曖昧態度和在敘利亞化武危機的出爾反爾,使美國從中東戰略性收縮的態勢明朗化。 伴隨美國的戰略抽身,中東地緣政治態勢出現聯動,原在敘利亞問題上形成的統一戰線(土耳其、沙特、埃及、美國為首的西方)瀕于瓦解,美國在中東的同盟體系出現松動,美國與土耳其、美國與沙特阿拉伯、美國與以色列、美國與埃及的關系都在發生變化。伊拉克戰后10年來,美國一直通過軍事威脅加經濟制裁打壓伊朗,來維持這一地區地緣政治力量間的平衡。然而,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美國和伊朗關系出現戲劇性的“融冰”,在中東國家中引起“強烈的地緣政治地震”。 因此,圍繞埃及局勢發展和伊朗核談判的恢復,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力量開始了新一輪分化組合。沙特阿拉伯拒絕出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土耳其洽購中國紅旗9型導彈;以色列加強與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協調,并被盛傳與沙特阿拉伯密議破壞美國與伊朗改善關系的努力。年底俄羅斯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到開羅與埃及同時舉行2+2會談,“這是20多年來兩國間首次高級別的深入接觸”,雙方甚至談到了高達20億—40億美元的軍購案。 四是伊朗核問題雖取得突破,但最終解決問題仍充滿艱難。2013年11月24日,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達成解決伊核問題的階段性協議,伊朗部分放棄核活動換取西方部分解除制裁,持續10年的伊核危機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打開了和平解決這一危機的大門。 這個階段性協議的達成是美國和伊朗相互需要、相互妥協的結果。伊朗國家經濟陷入困境,民心思變,新任總統魯哈尼急需突破制裁以改善經濟,伊朗在核能力已有實質性進展的情況下愿意以限制部分核活動換取美國放松制裁;奧巴馬政府當務之急是對內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搞“戰略再平衡”,在中東進行戰略收縮,繼續打壓伊朗已力不從心,試圖以松動制裁換取延緩伊朗提升核能力的步伐。雙方可謂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在今年聯合國大會期間,美伊兩國總統通電話,美伊良性互動引人注目,被國際社會形容為“融冰”。 盡管達成了階段性協議,但還要在6個月內談判伊核問題的最終協議,伊核問題徹底解決的前景并不樂觀。伊核問題并不僅僅是技術性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是美國和伊朗關系問題。美伊兩國關系存在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上。在意識形態方面,美國很難接受一個伊斯蘭政權,自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始終孜孜以求更迭這個政權;在地緣政治方面,美國更難接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這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在中東地緣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2003年伊拉克戰爭后,伊朗事實上在中東地緣政治力量對比中呈現“獨大”的趨勢,這是近10年來美國持續嚴厲打壓伊朗的主要原因所在。伊朗堅持提高核能力,就有出于政權安全和自保的考慮。而且,伊朗很看重自己的大國地位,1979年被伊斯蘭革命推翻的巴列維國王就認為“沒有核能力的國家不是大國”。因此,雖然有伊核問題階段性協議,雖然美伊關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和,但仍很難說美伊關系能夠出現根本的改變。而只要美伊關系不出現根本改變,伊核問題的徹底解決就只能是一種奢望。(李紹先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 |
相關閱讀:
- [ 12-25]美駐俄大使:美希望繼續在導彈防御領域與俄合作
- [ 12-23]伊核談判為圣誕節讓路 暫時擱置圣誕節后重啟
- [ 12-23]理性包容才是民愿
- [ 12-21]字解2013世界:黑 幕 救 亂 弈 繃 緩 戰 原 虐
- [ 12-21]字解2013世界:黑 幕 救 亂 弈 繃 緩 戰 原 虐
- [ 12-19]伊朗核問題專家級會談19日重啟 移師日內瓦
- [ 12-17]伊朗希望盡快重啟落實日內瓦初步協議會談
- [ 12-16]外交部談伊核問題:繼續勸和促談 發揮建設性作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