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磁灶一工地出土的宋代陶棺,陶棺內原先裝有骨灰。 博物館展廳里展出洛江區河市出土的宋代陶棺 近日泉州晉江磁灶一工地發現古墓葬,出土一具神秘陶棺。泉州考古人員初步鑒定認為,這具陶棺與此前河市出土的宋代陶棺極為相似,推斷該陶棺年代應為宋代。 據了解,陶棺是火葬后盛骨灰的葬具。 現場 工地出土陶棺 頂端小蓋子缺失 12月上旬,泉州收藏愛好者王先生在晉江磁灶火車站一帶,發現一拆遷工地上出土一具袖珍版“棺材”。根據數年的收藏經驗,他一下子意識到“這也許就是陶棺”。 “工人說這是從一個墓里挖出來的,但我沒有看到墓志銘和其他任何文字信息。”王先生介紹,雖然他趕到時墓葬整體形制已遭破壞,但墓內的紅色薄磚尚存,“那種紅磚是宋元時期閩南地區地區的墓葬經常使用的”。 泉州市考古隊有關人士介紹,陶棺沒有墓志,但陶棺內部底層有一層薄薄的骨灰,由于淋過雨水,骨灰受潮嚴重。 “發現時陶棺內只有骨灰,棺體頂端的方形小蓋子已經不見了。”首個發現陶棺的王先生說。 鑒定 或為宋代器物 盛裝墓主骨灰 這具陶棺被送到泉州市博物館收藏。經測量,陶棺長56厘米,寬24厘米,高26厘米。 記者觀察,該陶棺蓋表面有一定弧度,棺蓋頭部呈鋸齒紋樣,陶棺前后均有浮雕。細看之下,棺體前擋板中部塑有花紋浮雕,尾部是一對稱圖案,可惜圖雕內容無法辨識。整個陶棺底部基座均刻有花紋、祥云之類的圖案。 “這具陶棺與此前在洛江河市出土的一具陶棺極為相似。”泉州市博物館專家組說,上世紀洛江區河市曾出土一具陶棺,其形制、規格均與此陶棺有相似之處。洛江河市出土的陶棺長78厘米、寬25厘米、高28厘米,比晉江磁灶出土的這具陶棺長22厘米,寬和高及棺體造型和浮雕圖案相差無幾。 泉州市博物館專家組經過初步鑒定,晉江磁灶工地上出土的這具陶棺應為宋代古墓隨葬品。而與其他陪葬品不同的是,這具陶棺是用來裝墓主骨灰的。 追溯 豐州也曾出土 墓主身份顯赫 無獨有偶,上世紀末,南安豐州鎮西華村曾出土過元代盛氏家族的3方墓志及3具元朝陶棺,而且墓主身份顯赫,分別為南宋詩人盛世忠、元初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的妻子盛柔善(盛世忠孫女),以及盛柔善的弟弟盛師亮(盛世忠之孫)。目前這3具陶棺藏于南安市博物館。 南安市文管所主任楊小川說,當時3具陶棺是在工地上發現,工作人員趕到時墓葬形制已經看不清楚,但出土時陶棺里放有骨灰。 盛世忠家族累世尚武,他本人是地方武職人員,既喜馬好弓,也酷愛文學,擅長賦詩,在當時有一定名氣,曾將詩文匯集刊行于世,可惜完整的詩集沒有流傳下來。 亦黑迷失是元初著名航海家,多次奉忽必烈之命出使海外,出色完成外交使命,為佛教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是元代歷史上具有一定影響的人物。 探究 東漢后僧侶火葬習俗傳入 宋元盛行 這些出土的陶棺為何棺內裝有骨灰?泉州考古界人士介紹,陶棺是火葬后盛骨灰的葬具,至于宋代的陶棺在四川成都、綿竹等地也曾多次發現,其葬具或用陶罐、木棺。 史料記載,東漢后佛法東移,印度僧侶盛行火葬的習俗也隨之傳入。先是佛教一些高僧“依外國之法,以為火焚尸”,后來民間信佛者也奉行火葬,南北朝以后一度大為流行。由于火葬簡單、節儉、衛生,又不占地,它在民間禁而不止,到兩宋時民間的火葬仍相當盛行,尤其是東南、河東一帶地狹人眾,火葬之風更盛,很多地方均設有化人享。 元朝火葬仍非常興盛。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游記中就記載四川、寧夏、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一帶的火葬習俗,這些史實恰好與閩南地區曾多次出土陶棺不謀而合。 記者 張素萍 文/圖 |
相關閱讀:
- [ 12-27]晉江磁灶出土陶棺 或與宋元時期火葬習俗有關
- [ 12-27]晉江磁灶出土陶棺 或與宋元時期火葬習俗有關
- [ 06-23]甘肅涇川千年陶棺出土舍利和1000余粒佛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