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部長:穩固農業基礎 確保糧食安全
2013-12-29 06:49?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最近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又全面深刻闡述了“三農”工作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特別是明確提出要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從治國安邦的高度認識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這些重要論述和戰略要求,在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的背景下,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指導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貫徹落實。 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習近平同志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是中央立足全局、著眼長遠提出的重大戰略要求,充分體現了對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忘記歷史、盲目樂觀,不能今天溫飽無虞,就忘了昨天餓肚子的滋味;不能糧食連年增產,就看不到今后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和壓力。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確保糧食安全任務依然艱巨,什么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糧食生產氣可鼓而不可泄,“十連增”后必須防止出現滑坡。 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正確把握戰略立足點,就是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十幾億中國人不能靠買飯吃、找飯吃過日子,不能把糧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國際市場上。否則,一有風吹草動,有錢也買不來糧,就要陷入被動。當然,立足國內,并非所有糧食和農產品都要完全自給,還要充分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適當增加農產品進口,但要把握好規模和節奏,防止沖擊國內生產,給農民就業增收和國際市場帶來大的影響。 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正確理解戰略出發點,就是要始終堅持抓好糧食生產不動搖,進一步明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優先次序。綜合考慮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和資源條件,首先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樣定位,絕不是減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決不能將此誤讀為可以放松國內糧食生產,而是要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實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緊緊抓住戰略著力點,就是要努力確保產能,強化科技支撐。盡管實現了“十連增”,但我國糧食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臉色,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可控性還不高。提高糧食發展穩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此,要保護耕地、完善政策、強化科技,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設施裝備水平,持續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 嚴防死守耕地紅線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這些年,我國耕地持續減少,從1996年到2012年減少了近1.3億畝。耕地數量減少,既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節約、不集約的因素。只有守住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飯碗,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如果耕地守不住,都非農化了,糧食生產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就沒有了賴以吃飯的家底。這是關系子孫后代的長遠戰略問題。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我國人多地少,更要倍加珍惜耕地資源,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保護耕地。必須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堅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現有耕地面積要保持基本穩定。要探索在已劃定的基本農田基礎上,推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更加嚴格的用途管制。 守住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而且是質量上的。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要盡量不占、少占基本農田,特別是花了很大代價建成的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和城郊的稻田、菜地。耕地占補平衡,不僅要數量平衡,而且要質量平衡,不能總是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同時,要大興農田水利,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基礎產出水平。 |
相關閱讀:
- [ 12-23]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城鎮化不是“消滅農村”
- [ 12-22]“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訪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 [ 12-19]李克強會見美國商務部長、貿易代表和農業部長
- [ 12-14]農業部通報整風反面教材:官員花3萬購辦公家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