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8部委赴粵嚴查稀土交易黑色利益鏈
2013-12-29 22:00? 劉宏宇、楊燁?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錦 李艷 |
分享到:
|
皮包貿易公司成非法盜采稀土“洗白機器” ——工信部等8部委赴粵嚴查稀土交易黑色利益鏈 新華網廣州12月29日電(記者劉宏宇、楊燁)先成立貿易公司向稅務部門申請增值稅發票,將非法收購的稀土進行“身份漂白”,再將稀土出售給有出口配額的大企業,完成交易后將公司注銷迅速閃人。這形成當下極為盛行的稀土黑色交易利益鏈。 稀土,被譽為“工業黃金”,身價高達每噸數百元至數十萬元。我國年產稀土10萬噸左右,其中3萬噸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南方離子性稀土,該品種廣泛分布于我國的江西、廣東、福建、廣西、云南等地。近年來,隨著稀土價格大幅提高,受利益驅使,違法開采、黑市交易、偷逃稅款等現象在部分地區十分嚴重。 日前,工信部、國土部、稅務總局等8部委組織聯合檢查組趕赴廣東等地,嚴查稀土交易黑色利益鏈。 借貿易企業“馬甲”非法經營稀土 記者隨檢查組在廣東省河源市、梅州市、揭陽市等地調查發現,貿易企業非法經營稀土礦產品情況嚴重。 ——表現一:稀土貿易企業無法提供進貨來源。檢查組抽查了11家稀土貿易企業,這些貿易企業的稀土礦產品合計進貨量1560噸,銷售約3657噸,涉及金額約6.5億元,但有2000多噸不能提供來源。這些礦產品在開具了稀土專用增值稅發票后,主要銷售給中鋁(江蘇)公司、江陰加華、信豐縣包鋼新利(包鋼稀土下屬企業)等冶煉分離企業及其他貿易企業。 檢查組重點檢查了7家貿易企業,其中的5家已經注銷稅務和工商登記,人去樓空。這些貿易企業具有相似點:一是辦公場地小,均隱蔽在偏僻的民居中,有的頻繁更換辦公地點;二是經營時間短,一般在正式注冊一年左右時間后就申請注銷;三是公司的購銷發票均不完備,存在缺乏進項或進項不明的問題。 梅州市平遠縣一家存在嚴重問題的稀土貿易公司,租賃于一棟偏僻的村民自建房二樓,門口無任何標識,10來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僅擺著兩張桌子和一臺電腦,墻上竟掛著“梅州市先進民營企業”的牌子。 和平縣衡泰礦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稀土貿易,從2012年4月至今年7月,在1年多的時間里進行了5單交易之后就消失了,經查,5單生意的銷售額共達6654萬元,納稅1118萬元,進項發票不明。 “經查,進項發票不明的企業涉嫌違法從私人手中收購稀土,例如,梅縣粵大地礦業有限公司的礦產品來源均為個體戶。”檢查組的一位同志說。“由于一些貿易企業已注銷,法人失蹤,加上地方存在保護傾向,給查處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表現二:以貿易為名進行違法開采。梅州市平遠縣的4家貿易企業聲稱與平遠華企稀土有限公司簽訂了承包開采協議,銷售量合計1357噸。但根據礦產資源法規定,稀土采礦證嚴禁轉包。 平遠縣提供的材料顯示,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7月30日間,健躍、永達、嘉裕、晟源四家貿易公司以“承包車間”的方式進行稀土開采。但平遠華企證實,早在2010年12月20日,平遠華企公司就已對上述公司下達了停產通知,此后再未與其他公司及個人簽訂轉包協議。檢查組認為,平遠縣的4家公司存在嚴重的以貿易為名進行違法開采的行為。 ——表現三:以“稀土回收”為名非法倒賣礦產品。檢查組發現,揭西縣東成陶瓷原料有限公司本是一家陶瓷生產企業,但其稀土原料產量每年達1000噸。該公司聲稱稀土原料來自瓷土及陶瓷釉料廢料,但沒能提供合理的原料購入證明,開具的多為農作物補償款發票,金額達400多萬元。此外,檢查組在公司現場沒有發現加工生產稀土的設施,生產原料也沒有檢測出含有稀土,表明該公司沒有稀土生產的能力。 |
相關閱讀:
- [ 12-23]工信部約談3家電信企業負責人 嚴厲打擊偽基站發垃圾短信
- [ 12-23]苗圩:正在制定中國自主的“兩化融合”標準體系
- [ 12-23]工信部部長回應"4G資費用不起":鼓勵企業競爭促降價
- [ 12-04]工信部取消對移動固定業務限制 可進入寬帶市場
- [ 12-04]工信部解讀4G牌照發放
- [ 10-24]工信部:三環節重點監督移動智能終端進網許可管理
- [ 10-24]工信部制定光伏企業重組意見
- [ 07-26]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淘汰落后產能名單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