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1日電 (金融頻道 汪潔)從短信通知服務費,到IC借記卡費、賬戶管理費,2013年,消費者的質疑聲,并沒有阻止銀行業“免費午餐”的終結。而互聯網金融,則成為2013年最熱的關鍵詞之一,以銳不可當之勢成為金融行業的攪局者。 手機短信提醒等項目集中收費 2013年銀行業免費午餐終結 銀行針對個人服務項目收費并不新鮮,然而,銀監會對銀行收費項目的管理并沒有遏制新的收費項目出現。2013下半年,首先是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宣布制定短信提醒服務費用每月2元。隨后央行規定,從2014年1月1日起,全國性商業銀行均要發行帶有芯片的金融IC卡,并對IC卡收取費用。 “免費短信”和免費辦理銀行卡步入尾聲。對此,中投顧問金融行業研究員邊曉瑜表示,這對銀行的市場把控能力和新產品研發能力提出挑戰,存貸利息差利潤不斷收窄。中間業務是一個不錯的業績突破口,因此不少銀行都開始重視中間業務的發展,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不約而同的收費項目正印證了這一點。 以前銀行對一些項目不收費,更多的是出于培養市場、擴大客戶數量的考慮,在蛋糕做大、市場形成后,就要考慮成本問題。“銀行對客戶提供服務是有成本的,短信服務中通信運營商對銀行是收費的,這塊費用相當于銀行此前自己墊付”,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據央行發布2013年第三季度支付業務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39.66億張。僅以每月兩元的短信提醒費來計算,如果每張卡都要收短信費,每年僅這項就有951.84億元,而這僅僅是九牛一毛。信用卡的年費、利息收入、轉賬、小額賬戶管理等等費用足以支撐瘋漲的中間業務。銀行業收費市場的利潤非常可觀。 銀行業收費追溯:10元年費曾引發官司 收費花樣繁多曾遭管制 改革開放以來,早年銀行主要是針對企業收費,收費項目如“代發代繳”、“支付結算”、“擔保”等,種類也很多。針對個人的收費項目如常見的異地存取款費、銀行卡年費等是在20世紀頭十年出現的。 異地存取款費用和年費一直是銀行業服務費的兩大主力。1998年前后,隨著各家銀行儲蓄業務系統計算機網絡的建設,各家銀行相繼推出了儲蓄的異地存取業務,當時手續費的基本比例是0.5%或1%,并設有不同的最高限額。 自2004年起,國內的商業銀行相繼對ATM跨行取款、跨行查詢收費,一般費用在取款金額的0.3%-1%之間。2006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交通銀行跨行查詢都要收取0.3元手續費。公眾普遍認為這項費用不合理。 銀行卡年費方面,2004年,中國銀監會和國家發改委發布《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各大銀行可以對儲蓄卡收費進行調整,開啟了銀行對銀行卡收取年費的序幕。年費一般是10元左右。當時的公眾對年費的收取有強烈的質疑情緒。據長沙晚報2004年2月25日報道,長沙一名律師將農業銀行的“金穗卡”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農行擅自從他的賬戶上劃扣了10元年費。 發展至2011年,銀行收費項目已經有年費、小額賬戶管理費、掛失費、新卡工、取現費等多種,其中有大量的如密碼修改手續費等不合理收費項目。 為此, 2011年7月1日,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7月7日之后免除11類共計34項人民幣個人賬戶服務收費,包括開戶手續費和銷戶手續費、同城本行存款、密碼重置手續費等。 及至2012年,在主要收費方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交通銀行每年要收取10元年費,另外要收取開戶工本費。開戶工本費因行而異,多在5元到10元之間。四大行異地存款每筆要收千分之五的手續費,最低1元起,最高50元封頂。 互聯網金融入侵元年 顛覆傳統思維 今年金融業最值得關注事件之一無疑是“余額寶”。6月,支付寶和天弘基金共同推出余額寶,推出首日由1000多萬支付寶用戶完成5000萬元貨幣基金申購。截至三季度末,余額寶資金規模已達到556.53億元,3季度規模增長近10倍,客戶數突破1300萬,這一驚人的增速讓市場見證了互聯網金融的神奇。 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相繼加入陣營。10月,百度推出百度百發;12月,微信將聯合財付通于推出理財平臺;與此同時,基金業老大華夏基金在微信平臺推出現金理財工具“活期通”,股票交易軟件商也推出“收益寶”。 12月,騰訊在前海16億元注冊了六家公司,六家公司中有兩家電商公司,一家小額貸款公司,三家產業投資基金公司。騰訊玩互聯網金融的戰略已經顯現。 個人對個人的網絡信貸平臺P2P也在今年出現于互聯網,一種新興的互聯網融資模式——眾籌模式備受關注。 隨著眾多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建立,打破了利率被國有商業銀行控制的定律,加劇了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對傳統銀行的影響不可避免。 銀行業競爭加劇 網銀或成收費主地盤 利率市場化的推行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各大銀行拓展新的盈利渠道是必然,網銀極有可能是我國未來銀行業的收費方向。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目前階段并沒有帶給銀行太大沖擊,但其對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加劇了銀行之間的競爭,使得銀行間不得不開拓新的收費陣地,同時互聯網金融使得公眾有了更多金融服務選擇,對傳統銀行也是一種壓力。 他分析稱,總體上看,銀行業收費將是一種趨勢,尤其是近年來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收入的影響很大,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存貸款利差變窄,銀行業不得不通過拓展服務類型、提高服務質量來收取服務費。 他認為,網銀極有可能是我國未來銀行業收費方向,“網銀以快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但其快捷性不能改變金融服務的本質。服務是有償的。之前實行免費,一是因為銀行既有利差收入比較多,盈利壓力不大,二是項目初期用戶少,收費也無意義”。網銀業務趨勢上是會收費,如何收費取決于客觀環境的發展。 據報道,此前有消息稱,央行已給各銀行下發的《支付結算司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業務收費方案(征求意見稿)》擬于明年1月起向參與者收取費用。但央行至今尚未公布具體收費額度。 業內人士表示,預計央行將就對銀行收費給出統一標準,但是銀行對于客戶的收費,仍將實行市場化定價。銀行不一定會把這些費用都轉嫁給消費者。(中新網金融頻道) |
相關閱讀:
- [ 12-27]銀行業前三季新增不良647億 八成出自上市銀行
- [ 12-26]銀監會:銀行業總資產達145萬億元總負債135萬億
- [ 12-18]銀監會明年多舉措推進銀行業改革 確保平臺貸款余額不增
- [ 12-06]銀監會副主席:銀行業應對信息化須把好“三大安全關”
- [ 12-06]南平市銀行業針對消費者評議結果進行整改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