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洋奶粉在中國市場頻上“黑榜”:6月末,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雀巢(含惠氏)、雅培、富仕蘭(美素佳兒)等多家奶粉企業遭國家發改委反壟斷調查;8月初新西蘭恒天然爆“肉毒桿菌事件”,娃哈哈、可口可樂、多美滋、可瑞康等卷入其中;緊接著,多美滋等洋奶粉在華行賄,被曝重金搶奪寶寶“第一口奶”。2014年,在目標為“重塑”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的新政作用下, 將有一批中小型奶粉企業因工藝和產品質量不達標而被清理出中國市場,本土品牌奶粉的質量或因此得到全面提升。各方博弈將進入新階段,未來洋奶粉或將走下“神壇”。 洋奶粉達成漲價默契 遭反壟斷調查 2013年,乳業市場的大事件無疑當屬國家發改委6月末掀起的反壟斷調查。發改委開出我國反壟斷史上最大的罰單,包括美贊臣、多美滋、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行為共被罰約6.7億元,惠氏、貝因美、明治等3家企業因配合調查、提供重要證據,并積極主動整改被免除處罰。 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占據國內市場大量份額的進口奶粉引人注目。自2008年國內乳企爆出“三聚氰胺”丑聞后,進口奶粉價格逐年飆升,但仍受國人追捧。有乳業專家曾表示,洋奶粉剛進入中國的上世紀90年代,與國產奶粉價格差距并不明顯,就利潤點而言,國產奶粉為5%左右,洋奶粉為10%左右,也就多了幾十塊錢,但現在每罐洋奶粉多為300元以上,有的價格甚至逼近500元。 專家分析,一方面,洋奶粉之間達成了某種默契,一家先漲,其他跟上,下一輪另一家先漲,其他跟上;另一方面,通過限制供應,保證價格上漲。所以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獲得了因消費者偏好進口奶粉而帶來的對市場的控制,同時也控制了價格。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梳理,洋奶粉進口一層渠道扒一層皮,進口價七十多零售價三四百。一罐洋奶粉從海外工廠進入中國的零售門店終端,需要經過至少四個環節:首先是中國區的總代理,然后是省級經銷商,再是區縣的分銷商,最后才到零售門店。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在中國的范圍內,香港的價格要比內地便宜上30%~40%。“國外幾乎任何一家大型的奶粉生產商,比如恒天然、菲仕蘭坎皮納,找其代工生產出來的奶粉,到中國報關價都在50~60元。”曾經從事過多家奶粉經銷商稱,“所謂報關價就是不含稅和運費,如果加上稅和運費,那么每罐國外生產裝罐的奶粉到中國的價格最多也就70多元,如果是通過大包粉形式進來的,那么每罐的生產成本更低。” 毒奶粉鬧"大烏龍" 恒天然8個月3度“上黑榜” 8月初新西蘭恒天然爆“肉毒桿菌事件”,新西蘭部分乳制品被禁止進口。由于我國80%的進口奶粉來自新西蘭,而恒天然控制了新西蘭90%的奶源,如果停止進口所有新西蘭奶粉,對中國奶粉市場影響深遠。娃哈哈、可口可樂、多美滋、可瑞康等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正因為新西蘭乳品巨頭恒天然再次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而面臨危機。 8月28日,新西蘭初級產業部發布聲明稱,由新西蘭政府委托進行的后續獨立檢測確認,恒天然濃縮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嬰幼兒奶粉在內的使用該原料的產品均不含肉毒桿菌,而是與之相似的梭狀芽孢桿菌(又稱生孢梭菌)。而此前一天,上海市質監局也發布了對多美滋預防性召回的14個批次產品相同的檢測結果:均未檢出肉毒桿菌和肉毒毒素。鬧得沸沸揚揚的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被新西蘭政府證實為“烏龍”。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統計,恒天然今年以來多次發生負面新聞,在過去的8個月內連續涉及雙氰胺、國家發展改革委反壟斷調查等事件,都“榜上有名”,僅在今年的前8個月里就發生了3起負面事件。 |
相關閱讀:
- [ 12-28]洋奶粉“假摔” 重拳整治幾成鬧劇
- [ 12-28]洋奶粉“假摔” 重拳整治幾成鬧劇
- [ 12-09]企業自曝中國奶粉全球最貴秘密:洋奶粉渠道商賺一半
- [ 10-24]明治奶粉退出中國市場 洋奶粉水土不服或將陸續撤離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