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潛入海底找文物,我的腦中就會浮現,千百年前古代商船滿載貨物沿著‘海上絲路’劈風斬浪下南洋的情景。”作為首批南海水下考古隊員之一,南海水下考古專家黎吉龍在近20年的考古活動中,見證了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發(fā)展的全過程,對南海、對水下文物、對“海上絲綢之路”充滿了深深的眷戀。 1996年以來,我國已在南海發(fā)現了128處海底沉船遺址,發(fā)掘出2萬余件瓷器、銅器、鐵器、船板等古代文物。“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整個航線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 水下考古與陸上考古完全不同,隊員們必須戴上氣瓶,穿上潛水衣潛入海底,克服水的壓力和潮汐作用,還要面臨臺風等惡劣天氣的風險。 “困難雖多,風險雖大,但每次搜尋古人遺跡時,我都能感受到他們克服大海阻隔進行遠航貿易的冒險精神、犧牲精神,這像一股魔力吸引著我始終戰(zhàn)斗在水下考古第一線。”黎吉龍說,通過考古發(fā)掘古人留下的遺跡,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繁盛,是水下考古人的榮幸,也是大家共同的夢想。 回憶起1998年那次西沙考古,可謂風險與驚喜共存。黎吉龍說,當時南海出現低氣壓,海面風急浪高,一個巨浪撲過來,漁船都仿佛要散架,但也就是在那次考古,黎吉龍和隊員們發(fā)現了我國第一個南海沉船遺址——“華光礁1號”。 “沒有氣槍和抽沙機,大家只能用雙手搬運珊瑚和沙子,當看到一排排、一摞摞排列整齊的瓷器口緣時,所有人都難掩激動的心情。”雖然時隔15年,談起當年的經歷,黎吉龍依然感慨萬千,“我們夢寐以求的愿望實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得到首個沉船遺址的實證。” 那一次,考古隊員發(fā)掘并帶回1500多件種類豐富的宋元青瓷、影青、白瓷,明清的青花等造型精美、圖案絢麗的水下文物。船載文物和船體構造證明,“華光礁1號”沉船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沉船,當時它滿載瓷器、絲綢、茶葉等物品,在前往東南亞的去程中觸礁沉沒。 “古人乘船出海,不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賺錢,抑或是官方出訪,交往的熱情從沒有因大海的阻隔而停止。”黎吉龍說,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漢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就克服大海的阻隔,打開了往來的大門,遙遠浩瀚的大海沒有成為交往的阻礙,反而成為一條友好紐帶。 “我們從事水下考古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還原真實的歷史,通過一次次潛入、浮出、搜尋、勘測、研究,找尋古人留下的足跡,還原當年的情景。”黎吉龍說。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家文物局和海南省政府對于南海水下考古的投入也逐年增大。 “對于考古人來說,南海是個富礦,每次調查都會有新的收獲,目前的128處沉船遺址中,遠至五代,近至現代,出水瓷器種類豐富。”黎吉龍說,這有力地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在我國歷朝歷代都十分繁盛。 雖然南海水下考古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距離實現夢想還有很大的距離,南海海底還有沒有更早時期的沉船遺址?受條件限制,水深20米至60米區(qū)域的考古才剛剛開始,這里還有多少古人遺跡?待解的疑問還有很多,已經發(fā)現的遺址亟待加強保護。 去年上半年,海南省文物局已經采用科技手段,對20米至60米水深區(qū)域進行海底掃描,以掌握初步資料,為下一步考古調查做準備。海南也將在西沙沉船遺址分布較多的海域設立四個省級文物保護區(qū),建立海上無人值守監(jiān)控平臺,加大保護和打擊盜掘的力度。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投入,今后對南海水下文物調查、發(fā)掘、保護等工作的頻次、深度定會加強。”黎吉龍說,連日來,他忙于收集、整理歷年來的水下考古成果,也忙于籌建國家南海博物館、南海水下考古基地等相關工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的申遺工作做前期準備。 “通過對南海水下文物的考古調查、保護、發(fā)掘,搭建起全世界對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平臺,必將喚起我國及周邊國家的共同記憶,‘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條世界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歷史上世界文明經由它傳播,在當代,也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fā)表演講時指出,愿同東盟國家發(fā)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給我們的南海水下考古工作賦予了新的內涵,我們必須加快速度研究好歷史上的‘海上絲路’,以更好地服務于新世紀的‘海上絲路’。”黎吉龍說。(記者趙葉蘋) |
相關閱讀:
- [ 06-24]“摹古專家”所臨《富春山居圖》現身兩岸書畫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