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國內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的爭議不斷升級。國際專家如何看待轉基因技術,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及環境到底有何影響?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博士。總部設立在華盛頓的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成立于1975年,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的知名國際農業及食物政策研究機構,在美國、非洲、亞洲擁有約500名員工,其中包括超過250名研究人員。樊勝根博士對國際農業及糧食政策等領域有著30多年的專業研究,同時自2012年以來還兼任世界經濟論壇(WEF)食物與營養安全全球議題委員會主席。 記者:最近,中國公共論壇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爭論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有的輿論甚至認為中國政府對轉基因技術和食品監管不嚴,過于放任。您如何看待中國公眾對轉基因技術或轉基因食品的強烈反應? 樊博士:轉基因技術是一個爭論比較大的議題。從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與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來看,轉基因就是一種技術。任何一種技術都有潛在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這就需要對其進行科學評估,從而降低或規避風險,而不是一味回避或拒絕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轉基因技術的風險與收益的評估應該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我發現國內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論,基于科學依據的辯論不是主流,而帶有主觀情感色彩的爭論比較普遍。比如“黃金水稻”在中國進行人體試驗就引發了社會強烈反應。今年9月我在大連出席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時,曾有中國記者問我,如何看待“黃金水稻”在中國試驗的問題?我的回答是:首先,應該以科學為依據,先進行“黃金水稻”的動物試驗;動物試驗成功后,在遵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征得當事人同意后再進行人體試驗。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理性地、以科學依據為基礎去審視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 記者:美國曾有一些媒體報道稱,給老鼠喂食轉基因玉米后,老鼠出現生殖能力問題,倉鼠食用了轉基因大豆后出現不能生育和死亡率增高的現象。目前世界公眾對轉基因技術是否存在認識誤區? 樊博士:與中國情況類似,世界公眾對轉基因也確實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這與媒體不及時更新科學研究新結論、讓公眾及時了解關于轉基因食品動物試驗的某些信息是否正確有一定關系。比如,一年前法國一些科學家經過動物試驗得出轉基因食品導致老鼠容易患癌癥而過早死亡。三個月后,這些科學家將試驗數據再次進行分析發現,無法得出老鼠過早死亡的結論。但主流媒體并沒有對此進行相關報道。此外,有些媒體炒作菜籽油含有轉基因也是不正確的,因為轉基因只存在于蛋白中而非脂肪里。還有,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識,有機食品是目前國際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有機食品通常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通俗而言,這類農產品沒有受到化肥和農藥的污染。但并不意味著這類產品不是轉基因產品,可能這類產品的種子就是轉基因種子。因此,民眾需要考慮從哪些載體獲得的科學依據可信度高。從權威的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歐盟等了解轉基因技術發展情況是比較可靠的途徑。 記者: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是否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造成威脅? 樊博士:通過國際科研集團的研究發現,轉基因農作物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較強的抗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及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等優勢。轉基因食品推出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其間,歐盟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對許多轉基因技術科學研究進行了評估,得出的結論是,截至目前,尚未有科學論證證明食用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但是,一兩百年之后轉基因食品是否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的傷害,這是不得而知的。因未知風險而全面否定或放棄轉基因技術也是值得社會公眾討論的問題。轉基因技術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方面。巴西就通過在轉基因作物田間建立網格狀的森林帶來保護生物多樣性。 記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提出“中國的糧食安全要靠自己”。您如何看待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只有通過轉基因技術才能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嗎? 樊博士:世界糧食緊缺、環境資源匱乏,我們需要開發高產、優質和節省資源的農作物。雖然傳統農業生物技術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像非傳統的農業生物科技,如轉基因技術則具有很大增產潛力。中國由于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缺乏,糧食供給一部分依賴于進口,而進口的大部分農產品,如玉米、大豆其實都是轉基因產品。我認為,轉基因技術應該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我曾經呼吁,中國與其進口轉基因大豆,還不如自己進行研發生產。國內大豆產量下降很快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大豆品種生產力不高。中國的超級稻技術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但其推廣比轉基因技術復雜,因為其采用的傳統育種速度慢、所需勞動力強度很大。而轉基因技術能加快育種速度、拓寬育種空間等。我認為,在應對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國政府可拓寬思路,考慮將傳統與非傳統農業生物技術并行。 記者:中國政府應該如何應對轉基因技術及轉基因食品的透明度問題? 樊博士:我認為,有效應對轉基因食品透明度需要考慮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進行轉基因技術試驗,并將試驗結果信息公之于眾,做到科學試驗數據透明化。二是創造并鼓勵理性的公眾討論氛圍,這種討論與辯論應該是基于科學數據的討論。三是制定生物技術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四是政府應對每一種轉基因產品進行評估和認定。五是公開評估結果,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是其中一種方式。 記者:歐盟對轉基因的態度比較保守,在出臺了一系列嚴格規定后,自2003年7月起允許轉基因產品在保證可追溯性的前提下在歐盟市場上出售,相關產品必須從始至終在標簽上標出“基因改良”或“加工自某種轉基因作物”的字樣,食品和動物飼料任意成分中轉基因含量低于0.9%時則可以不加標識。為什么歐盟對轉基因食品推廣持謹慎態度? 樊博士:歐盟對轉基因食品推廣持謹慎態度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貿易因素。美國、巴西、澳大利亞是世界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他們對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很開放,大幅增加產量。曾經,由于歐盟對轉基因產品的禁令導致美國出口歐盟的玉米等農產品數額大減。美國因此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指責歐盟對轉基因產品的禁令是貿易堡壘。這場爭執歷時3年,以世界貿易組織裁定歐盟禁令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而告終,從而稍微扭轉了歐盟對轉基因作物嚴防死守的態度。比如在2004年恢復對轉基因產品的批準等。二是政治因素。因為歐盟成員國對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存在不同的聲音,有以法國為代表的“反對轉基因”力量,但英國政府卻一直呼吁支持轉基因的發展。與官方態度有分歧不同,英法民眾都比較懷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兩國科學界主流卻都表示支持。在政體組織方式的約束下,歐盟對轉基因食品的推廣不得不謹慎。(本報駐華盛頓記者王傳軍) |
相關閱讀:
- [ 01-03]袁隆平早已承擔轉基因項目 其子也在研究轉基因
- [ 12-31]崔永元的“業余”調查并不多余
- [ 12-30]人民日報盤點2013不實傳言:地震被傳能準確預測
- [ 12-27]中國退運2批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美國進口飼料
- [ 12-27]解決轉基因爭論,既依靠科學也尊重民意
- [ 12-26]甘肅省明年3月將對轉基因食品試行專柜銷售
- [ 12-26]崔永元回應媒體調查轉基因:隨我赴美?你哪位?
- [ 12-26]崔永元回應媒體“結論迥異”調查:超級搞笑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