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安倍慣于回避難題 制造新狀況轉移視線
2014-01-06 10: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晨 林晨 |
分享到:
|
中新網1月6日電 美國《紐約時報》6日發表日本學者加藤典洋的署名評論文章,稱安倍政府強行推出所謂保密法,是試圖轉移公眾視線的行為。日本迄今未完成2011年大地震的恢復工作,日本政府的第一要務應當是清除核污染,而不是推動保密法,挑起島嶼爭端等無關緊要的議題。 文章指出,上個月,日本國會通過了所謂的《特定秘密保護法案》。這部法律剛剛由首相安倍晉三的內閣在8月提出,已經在日本國內和海外引來了廣泛批評,并在東京激起了大規模抗議活動。 許多反對它的人提出,這讓人們想起了1925年日本政府制定的臭名昭著的《治安維持法》。這種對比的恰當性體現在多個方面。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讓東京成為一片廢墟,《治安維持法》通過之時,日本還苦苦掙扎在地震造成的破壞之中,無法前行。而今天,日本依然深受2011年東北地區地震、海嘯以及隨之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災難的影響。 文章稱,秘密保護法通過后,人們立刻在推特和其他社交媒體上發表評論,認為安倍政府此舉相當于娜奧米·克萊因(Naomi Klein)所說的“休克主義”(shock doctrine):政客和大企業慣用的一種手段,利用自然災難和其他重大“休克”事件發生后的恐慌和迷茫情緒,來推進有爭議的政策——為體系再次帶來據稱有治療效果的一擊。 這看來也是一個相當精準的評價。與此同時,2011年的三重災難發生以后,這部秘密法案遠非出現在日本的唯一一條“令人休克”的消息。 2011年日本發生了東北大地震,以及福島核電站核泄漏等災難。沖繩縣普天間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搬遷的新聞則成了焦點。 2012年,時任首相野田佳彥出人意料地推動提高消費稅。韓國時任總統李明博訪問日韓爭議島嶼,以及日本政府宣布非法“購買”釣魚島,致使日韓與日中關系惡化,并持續至今。就在前幾天,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由此引發了又一場危機。 在一系列成為了日本輿論焦點的據說十分急迫的問題中,通過特定秘密法案只是其中之一。說“據說十分急迫”是因為,事實上并沒有什么令人信服的原因,需要政府或媒體給予這些問題如此的重要性,但他們的確這么做了。消費稅本可以晚些再提高。與中國的領土爭議本可以不加聲張。也并沒有事關國家安全的緊急事件,需要這樣強行在國會通過秘密保護法。 而與此同時,有一個不能再等的問題卻正被擱置。地震、海嘯、核事故發生已將三年,被污染的福島地區已有將近28萬人——約占原先人口的60%——撤離,仍舊住在臨時居所內。福島第一核電站一到四號機組的拆除工作也還沒有什么進展;它們繼續每天釋放出400噸污水,其中一些正流入大海。 日本政府的第一要務應當是清除核污染,向日本選民給出一個長期的能源戰略和新的經濟愿景。這些才是真正緊迫的議題。所有人都明白,確切說是那些對問題沒有視而不見的人都明白。 從這個意義上,形容2011年以來的日本局面是克萊因“休克主義”的某種版本,只是說對了一半。日本政府——包括先前的民主黨政府和現在的自民黨政府——或許在利用人們的恐慌和迷茫,來推動不受民眾歡迎的政策,但總體而言,媒體和社會也一直在充當同謀,盡管是無意識的。 法國人管這叫作“la fuite en avant”,也就是“向前逃跑”。如果從一個問題匆匆奔向另一個問題,為了避免應對更嚴重也更棘手的問題,而不斷地制造新的緊急情況,就是在向前逃跑。有人推測,日本需要20年、花費200萬億日元(約合11.6萬億元人民幣)才能完全修復2011年產生的破壞。日本對這種可能性視而不見,而是一味地向前逃跑。 或許從災難中恢復過來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金錢。沒有人真正知道,因為日本政府也還沒有發布官方的估計。政府總是在向前逃跑,媒體和社會則緊隨其后。 |
相關閱讀:
- [ 01-06]安倍仍將豪賭
- [ 01-06]中國駐英大使:今天的日本和二戰前的德國相似
- [ 01-06]中國駐英大使:今天的日本和二戰前的德國相似
- [ 01-06]為侵略翻案 為戰犯張目
- [ 01-05]日本前外相前原誠司建議將甲級戰犯遷出靖國神社
- [ 01-05]安倍回鄉為父掃墓 稱將為日本輝煌盡全力(圖)
- [ 01-05]哈格爾致電日防長 強調日本改善與鄰國關系重要性
- [ 01-05]哈格爾致電日防長 強調日本改善與鄰國關系重要性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