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白春禮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指導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萍俭w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科學院的一項重大任務。 增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決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自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科技事業快速發展,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但同時,科技體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束縛了科技生產力發展,制約著自主創新和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提升。比如,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不夠健全和有效,基礎前沿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等。在資源配置方面,由于存在條塊分割和多頭管理等問題,一些科研項目和經費安排分散、封閉、重復、低效,管理不夠科學、規范、嚴格、透明,造成責任邊界不清晰,難以產出重大成果,甚至出現一些違規違紀行為,嚴重影響了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正在孕育突破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但現行科技管理體制和方式還不完全適應科技創新的規律和要求,科技界和產業界都存在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解放科技生產力、提升科技實力,必須依靠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導,增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著力打破制約創新活力迸發、影響創新能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解放和增強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著力解決產學研協同創新不足問題以及阻礙科技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更好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也要不斷增強機遇期和發展期改革的信心和勇氣,牢固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努力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 結合“四個率先”全面推進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關鍵在于結合實際抓好落實。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同志考察中國科學院,要求中國科學院牢記責任,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對中國科學院來說,這“四個率先”的要求既為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深化改革明確了目標。我們要把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貫徹到實現“四個率先”行動計劃的各個方面,以深化改革推動“四個率先”目標的實現;圍繞實現“四個率先”,推進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 以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為目標,推進科研布局調整優化和科技活動組織模式改革。結合“一三五”發展規劃和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綠色、智能、健康、安全、普惠為重點,系統梳理和分析科研布局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聚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需求,瞄準新科技革命可能發生的方向,調整優化布局,前瞻部署率先跨越發展的主要領域。在院機關改革基礎上,深化科研管理體系改革,完善院所兩級體系和法人責任制度,推動跨研究所、跨學科、跨部門協同創新,強化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力爭在若干領域和方向取得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或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 以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為目標,推進人才人事制度和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深入實施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改革人才選拔、培養和流動機制,實行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計劃,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規范和完善激勵機制,大幅提高人才競爭能力。充分發揮綜合優勢,深化科教融合,探索科研與教育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和完善以重大產出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優化創新生態系統,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吸引、凝聚和培養一流人才,把中國科學院辦成大師云集、英才輩出的大學校。 以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為目標,推進與“三位一體”相適應的思想庫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學部、科研院所和教育機構“三位一體”和院士、專家群體多學科綜合交叉優勢,構建富集高端智力資源的戰略研究網絡。聚焦事關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從科技影響和作用的角度,從科技規律出發,提出咨詢建議,開展科學評估,進行預測預見。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統分有序的運行機制,統籌協調相關研究資源、隊伍和平臺,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智庫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研究成果影響力,在國家宏觀決策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以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為目標,推進科研院所制度改革。以建設卓越創新中心和實施國際化推進戰略為主要抓手,依托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整合創新資源,凝聚優秀團隊,聚焦領域前沿,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卓越創新中心。把卓越創新中心作為改革的“試驗田”,研究借鑒國際先進科研機構的成功經驗,探索新的體制機制和模式,推進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為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以攻堅克難、自我革新的勇氣扎實推進重點難點領域科技體制改革 《決定》強調,“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敝袊茖W院要按照全會做出的改革部署,突出抓重點難點領域,認真落實黨和國家的新要求,積極回應社會和人民的新期待,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深層次問題。 按照《決定》關于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的要求,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關鍵是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決定》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自覺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積極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進一步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按照全會關于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部署,在深化中國科學院院機關改革的同時,統籌提升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和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水平,加強市場競爭前沿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的研發。 按照《決定》關于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的要求,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決定》指出,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我們要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制度改革,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服務和支持。秉承產業報國、創新為民的理念,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支持中科院轉制研究機構和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主體作用;同時,依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優勢,培育更多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企業,為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作貢獻。 按照《決定》關于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制的要求,改革科技資源配置和科研經費管理?!稕Q定》強調,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我們要積極探索改進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加強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加大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健全相應的管理政策與配套措施;同時,開展重大科研項目績效評價試點,建立符合科研規律、面向目標和結果的績效評價機制。繼續推進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對社會開放,提升科學儀器、文獻、數據和信息網絡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國家科技資源公共平臺。加強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努力提高投入產出效益。 按照《決定》關于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的要求,積極推進院士制度改革。院士制度改革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按照《決定》對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改進和完善院士增選制度,嚴格把握標準,保證選舉質量,優化增選程序,堅持獨立性和學術性,確保公平公正。進一步優化院士隊伍的學科布局,擴大中青年人才比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院士退休和退出以及兼職、待遇等方面的制度規范。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
相關閱讀:
- [01-03] 中科院院士遭舉報論文造假 稱其57篇論文涉抄襲
- [01-06] 復旦將就“中科院院士學術造假”事件重啟調查
- [01-07] 樹高千尺不忘根——中科院院士莆籍科學家龔旗煌
- [01-07] 中科院回應王正敏院士遭舉報學術造假:將嚴格按程序處理
- [01-08] 中科院院士遭學生實名舉報:再無半點師生情分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