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發現石獸已經不見蹤影。楊奕/攝 “那對石獸可是珍貴文物呀,丟失了可怎么辦?”昨日,市民向北京晨報反映,位于香山公園碧云寺金剛寶座塔附近的一對石獸不知去向,擔心文物丟失。香山公園表示,石獸并未丟失,而是被運往其他地方。 “去年年初發現石獸突然不見了,這么珍貴的文物若丟失,損失就大了!”吳先生告訴記者,從2008年,他開始關注碧云寺的這對石獸,并為其拍攝了不少照片,2013年正月初二到碧云寺時,發現石獸不知去向。“后來我就出國了,前段時間回國,再次去碧云寺,還是未見到石獸,便開始擔心起來。”他稱,經他了解,這樣的石獸在北京一共僅有三對。除碧云寺之外,在青龍橋的功德寺有一對,其中一只后被移置石刻博物館;還有一對在西黃寺的清凈化城塔前。“以前塔院周邊的墻上沒有鐵絲之類的防護工具,石獸消失后突然有了這些防護工具,我懷疑石獸是被盜了。” 根據吳先生拍攝的石獸照片來看,石獸擺放在碧云寺金剛寶座塔北側的“石翁仲”旁邊。兩只石獸并排放置,頭高昂,張著大口,長舌伸至胸前,雙目凸瞪,鼻頭呈如意云狀,耳大如扇,兩側有翼,前腿直立,后腿屈蹲,造型有些怪異,高約1米。北京晨報記者來到照片所述位置發現,一文一武翁仲尚在,石獸卻不見蹤影,放置石獸的底座也一并消失。一旁立著一塊“石翁仲”的介紹牌,寫著碧云寺曾為明朝天啟權宦魏忠賢生壙,2005年9月19日,在金剛寶座塔附近施工時發現。 石獸到底去哪兒了?記者向香山公園管理處詢問,工作人員稱被北京市文物局拉走了。北京市文物局對此則予以否認,稱并未拉走石獸,工作人員表示,正派執法隊員前去了解此事,有消息后會立即告知。隨后,記者再次向香山公園管理處咨詢,工作人員則改口稱,由于這對石獸是前些年一家單位施工時發現,暫時放置在碧云寺,“2013年1月,該單位便將石獸拉走。”記者向其打聽該單位名稱,他則稱不方便透露。 記者聯系上香山公園的孫副園長,他表示,該石獸挖出后還未進行過相關鑒定,今天將提供關于石獸的具體相關資料。“石獸的具體出土時間、前后經過等9日一并告知。”線索:吳先生 ■相關歷史 京西古剎碧云寺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后經明、清擴建,形成今日規模,為北京西山諸寺之冠。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此地原為金章宗玩景樓舊址,本名“碧云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以佞幸得寵的御馬監太監于經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利用稅收和從皇帝處所得錢財擴建了碧云寺,并立冢域于寺后,又在冢上種植了青松作為死后葬身之所。據說這種做法叫做“青松壓頂”,實際上也是墓葬的一種標記。大概是因為有過這樣一段歷史,當地的人們都把這座寺稱為“于公寺”。后來于經下獄瘐死,葬身碧云寺的愿望也落空。 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魏忠賢也看中這塊寶地,再度擴建碧云寺,又在于經墓壙基礎上加工擴建,作為自己死后墓地。但五年后魏忠賢也獲罪,墓穴遂廢。經過這兩次擴建,富有明代建筑特點的碧云寺業已成形。 到清代,綺麗壯觀的碧云寺吸引了清帝王和后妃們。乾隆十二年(1747年)對碧云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礎上,又在寺后墓壙所在地新建金剛寶座塔,在寺右增建羅漢堂,寺左新建行宮院。由于對原有建筑無較大變動,因此該寺建筑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風格。 金剛寶座塔 建于清乾隆年間,氣勢宏偉,塔高34.7米,上刻乾隆御書“燈在菩提”。塔上遍布佛像、龍鳳、云紋、獅象等大小浮雕。立足石塔,憑高眺遠,可一覽全寺風景。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衣帽封藏于塔內,故稱“孫中山先生衣冠冢”。晨報96101現場新聞(記者楊奕) |
相關閱讀:
- [ 01-16]成都千年石獸旁發掘宋代庭院 將整體搬至博物館
- [ 03-23]吳伯雄率團赴香山碧云寺 拜謁孫中山衣冠冢(圖)
- [ 06-12]江丙坤到香山碧云寺拜謁孫中山衣冠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